从“第一立面”到“第二立面”
上海外滩建筑风貌街区保护更新论坛
欢迎大家走近“外滩金融交流”见证者
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中国金融业滥觞于此,曾是远东第一的金融街、世界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外滩建筑群不仅自身反映上海独特近代城区风貌和当时的国际建筑思潮、风格,具有难得的建筑历史、建筑艺术价值,还见证了上海城市近现代史中许多波澜壮阔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有着极丰厚的人文和历史积淀,深深镌刻在城市和市民心中。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外滩在全面推进“第一立面”(即临江建筑群)功能置换和修复,东风饭店、和平饭店、外滩18号(原为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外滩15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项目获得新生。2018年3月,在外滩“第一立面”更新基础上,启动了“第二立面”(即非临江的外滩建筑群)功能置换工作,以传承金融文脉,汇聚全球资源,打造金融地标。东亚银行保护修缮工程就是其中代表。
此次“华山论建”活动由华建集团主办,《h a华建筑》杂志承办,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东亚银行协办,邀您走进这座修缮一新的“外滩金融交流”见证者,领略建筑之美,回顾外滩风貌街区发展变迁。此外,活动指导单位为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支持媒体为《时代建筑》 、《建筑技艺》 、《设计新潮》、《城市中国》、 《云南建筑》、 《城市建筑》、《华中建筑》、 网易。
追忆外滩风貌街区发展变迁,从这里开始
活动由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建筑师、《h a华建筑》主编沈立东主持。
【嘉宾致辞】
活动伊始,东亚银行资产设施管理部总经理李宝玲发表致辞,她对东亚银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主题演讲】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 唐玉恩
《让历史建筑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唐总首先总括性地介绍了外滩建筑三次大规模的变迁,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1944年原中国银行大楼和1949年原交通银行大楼的建成,外滩天际线及外滩建筑群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随后,唐总以几个极具特色的修缮项目:和平饭店、上海总会、外贸大楼、北京东路2号为例,阐述了外滩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复原、扩建是系统工程,怀敬畏之心,尊重历史、精心设计和施工,才能让外滩建筑群这样的上海城市的瑰宝,激发活力,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外滩投资董事长 周旭民
《我们构筑大厦 大厦塑造我们 》
周董从开发方的角度,分享了众多项目的前世今生,以及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甜酸苦辣。洛克·外滩源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项目一期修缮完毕的11栋历史建筑包括安培洋行大楼、圆明园公寓、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等。安培洋行、圆明园公寓重现了1900年至1910年的维多利亚建筑风貌;哈密大楼、协进大楼诠释出折中主义建筑的独特线条美感;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是上海现存极少的上世纪30年代中国传统复兴装饰艺术建筑的典型呈现。之后,外滩源二期、190项目、黄浦区中心医院等项目也即将展开,修旧如旧,如何更好地留住城市记忆与历史文脉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院长助理 宿新宝
《东亚银行浦西大楼保护与装修工程 》
东亚银行浦西大楼保护与装修工程设计师宿新宝,从项目历史概况、初始设计分析、历年改扩建、保护要求、设计要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整个工程从前期分析到最后修缮完成的全部过程,无论是外立面的修缮保护,还是室内空间的特色修缮、系统更新、流线梳理,亦或是屋顶花园的设计,无不体现了设计师在历史建筑修缮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为保护历史建筑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现场研讨】
在华建集团品牌营销部主任助理、《h a华建筑》主编助理、董艺博士的主持下,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骏地设计总裁胡劲松,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杨明,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建筑师邹勋,东亚银行资产设施管理部项目设计经理焦娇,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执行总裁谢岗,纷纷从设计师、业主、使用者等角度,对如何保护历史建筑进行了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各种思想在此碰撞,火花四射。
△(从左到右)主持人华建集团品牌营销部主任助理、《h a华建筑》主编助理、董艺博士,讨论嘉宾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骏地设计总裁胡劲松,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杨明,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建筑师邹勋,东亚银行资产设施管理部项目设计经理焦娇,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执行总裁谢岗。
讨论发言节选
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做一些创新和突破,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并不矛盾,而且作为历史建筑来说,怎样迎来新的生命才是更加需要注重的。保护仅仅是我们要去尊重、保护历史的基础,但前提是历史风貌要有真切的情感认识,才有底气和把握做创新的东西。
骏地设计总裁胡劲松:对于我个人来讲,需要动态地来看历史建筑,首先讲历史,整个历史是哪一块,某一个片断很难去定义,我觉得这就是动态的。你今天做的事情,未来来看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具体的项目,持续保护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到底面向未来应怎么去做,一个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无论是创新、或是保护,作为设计师来讲,希望今天所做的事对于未来是有价值的。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杨明:我们现在所书写的是未来的历史,五年之后,你做的这个动作或者认定的价值,大家如何清醒地认识它,这一点非常重要。我非常想强调的是这个价值观,一定是基于城市公共人群的公共价值观;因为现在所有的动作,基于对建筑的改造利用都是希望它能够进入未来的价值体系当中,希望它是以非博物馆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着眼点是在于未来而不是在过去。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建筑师邹勋:我们一直在讲建筑、房子、道路、城市,但是有没有关注过人,这是我想强调的。在外滩,是不是一定都是商业入驻,能不能留住人?是否能把跟时代相结合的公司引入到其中?他们可能代表着未来更好的生活方向。因为没有人就没有服务,没有一切。还有一个技术层面,是不是对第二立面的房子能够放开更多的手脚。不管做什么功能,得让建筑在得到利用的同时,收益也有所增加,这样才能支撑老房子的利用行为。
东亚银行资产设施管理部项目设计经理焦娇:首先从使用方来讲,我们注重经济效益,但对于业主来讲,需要有一个平衡,在价值和利益之间如何去平衡?在整个项目当中,我们一直扮演着这个角色,当然了设计方也在给我们指导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去投入。五年、十年后,新做的这些东西,嫁接在原建筑之上,是否还要调整?这是我们作为业主方在当时整个项目过程中所站的视角。与此同时,作为城市中的普通市民,“第一立面”是在特别严谨的形式下做成的具有上帝视角的景观,第一立面是精神的纽带,第二立面或第三立面是生活的纽带,是为了更多城市的参与者。
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执行总裁谢岗:首先要审慎,指的是——对于拆、留、新、旧,留什么、改什么、添什么,要适度。其次是公共,产权过于固化给某企业或者某人,业态也不应该那么固化,我们不应该去精确地定义人流,公共性很重要。我们不希望一大批人都做成陈列性形式,公权和私权是基本伦理上的事。第一步是陈列性,但不能只是在街道上看到一批批很漂亮的立面和街景;其次就是建筑内部,第三才是空间的。最后就是先进性,外滩是一个有实力、时髦、拥有创新和最前沿技术之地,这片土地需要好好去利用与珍惜。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见《h a华建筑》杂志的详细报道~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