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在上海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最关键的时刻,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单位华建集团接到紧急任务,急需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进行应急改造,将其改建成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可提供约5万张床位。当晚,华建集团即刻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组织精锐力量即刻投入项目中。五天后,第一批病患入住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
华建集团攻坚克难,承担了全市绝大部分集中隔离收治点等各类抗疫应急项目的设计任务,这其中包含了上海首个方舱改造项目闵行体育馆应急改造工程,以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应急改造项目、临港方舱医院、嘉定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医院等诸多上万人规模的市级应急项目,充分体现了国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能打硬仗的主力军和子弟兵作用。
受访者:龙 革
华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
华建集团抗疫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组组长
assc/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华建集团在此次任务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做到短时间内展开组织工作,迅速响应市委市政府的防疫工作决策部署?
龙 革:自市委市政府决定正式启动该项目时,就明确了华建集团将作为全程设计方参与到项目中。这个项目与其他设计项目不同,它具备重要性、规模性与紧急性,受到的社会关注度也非常高,是现阶段市级一号工程。华建集团也非常希望主动承担防疫保障类项目设计任务,坚决扛起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守护一方平稳作出贡献。
面对紧急下达的防疫保障项目设计任务,华建集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集团抗疫项目领导小组与工作组”,由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华、总裁沈立东分别担任总指挥和常务副总指挥。我和沈迪总师担任“抗疫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组”组长,主要负责统筹协调项目设计工作的推进,过震文总监和我一起担任项目的驻场指挥。
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华、总裁沈立东在国家会展中心方舱项目现场
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华在抗疫项目现场调研
华建集团总裁沈立东在临港某方舱项目现场
集团充分发挥了组织力量和行业技术优势,精锐尽出,在内部组建了两支联合团队,一支由上海院组成,一支由华东院组成。此外,我们考虑到场地需求,也配备了相应的配套团队,比如由环境院负责场地标识设计等,为该项目组建了非常系统的现场团队,充分保障了应急项目施工的顺利推进。
在现场,设计师全程驻场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在后方,集团也在沈迪大师和王平山主任的带领下,集结了技术委员会各专业的专家,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撑。常常是驻场设计师白天遇到了问题,技术专家们就连夜开论证会,第二天一早就拿出既可行又容易被各方所接受的方案。可以说,这个项目是集团精锐设计力量的联合作战,充分体现了华建集团的担当和责任,把胜利完成各项抗疫应急项目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这场“疫”线攻艰战!
设计师全程驻场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assc / 无论是闵行体育馆应急改造项目还是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应急改造项目,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局势,华建的设计师们是如何提升项目建设效率,确保按时交付的?
龙 革:4月3日晚,集团接到任务立即抽调精锐力量组成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设计项目组,连夜开赴项目现场。4月4日项目正式启动, 4月9日第一批病患入住,4月11日全部交付。这也是本人从业以来,最紧迫、最有压力,但同时也是最具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项目。
速度是应急项目的第一要素,华建集团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就必须做好扎实的准备。早在3月初,我们就积极投入到了其他应急项目中。随着疫情迅猛发展,原有的隔离点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建设方舱成为了新的方向。技术委员会迅速组织集团各专业的建筑专家,总结了全国其他地区建设方舱的经验和教训,并梳理了相应的规范和技术。
接到项目后,为确保与建设方、施工单位心往一起使,拧成一股力,我们在施工现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避免设计纸上谈兵,而能根据现场情形、材料设备情况,不断创新与优化。设计团队每天晚上均有设计师留守现场值班,在夜间对施工单位提供技术服务。通过“驻场 居家双线设计、线上 线下密切配合、白 黑24小时不间断现场服务”,保证“所有专业驻守现场、所有问题立即响应、所有修改及时回复”,以充分保障应急项目施工的顺利推进。
华建集团抗疫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组组长龙革在现场
assc / 疫情以来,华建集团承担了上海大部分的抗疫应急项目的设计任务,在应急改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
龙 革:首先,应急项目最核心的要求是“快”,这决定了项目需要超越常规,不再按原有的方式与工作流程进行。“快”字之下,我们重构了该项目的组织流程,选择最合适的技术路线、最合适的材料与最合适的方式,在保证技术底线的前提下优化了流程,确保各专业协同并进,同时,以最适当的方式和材料、施工工艺等紧密结合。
技术底线要确保安全性,包括消防基础安全、结构安全等。再紧急的应急项目也必须保证安全性,以免引发次生灾害。这是华建集团的技术责任、更是社会责任。
从技术层面看,无论项目规模有多大,我们都能做到三、四个小时出方案,一天之内完成全套施工图。这是基于过往应急项目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可以追溯到2003年sars疫情期间,以现在的金山公共卫生中心为例,仅用一天时间就产出方案,并经公司领导决策后快速实施。引以为傲的是,这虽然是应急工程,但当时也考虑了建筑未来的使用需求,并使建筑最终得以保留,继续发挥它的医疗功能,不仅避免了资源上的浪费,也成为未来应急时的储备场所。
其次,排风、排污是方舱建设中的另两个核心关键点。这是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最大的因素,也是最受关注的要点。机械排风的同时要做好消杀处理,并且符合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应急项目会遇到无法在一两天内采购到最理想的强排风设备等情况,那么另外的型号是否能够替代,是未来作优化或是直接替代?排风量是否足够、由此带来的风管体积过大如何处理?排放高度又是否合适?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小点,整个设计涵盖了大量的现场工作,出图之后还需要动态响应各类情况,以推进整个项目的发展和建设。排污也是一样,要避免次生灾害的产生。设计要保障病患的安全和舒适,也要保证医务工作者、工作人员的安全,还要保证周边社区的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是华建的责任,是必须且应该做的事情。
再次,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尽可能为病患提供更具人性化、更温暖一些的设计,比如,在标识设计上,尽可能清晰明了,并利用色彩心理学让病患更具安宁感;在设备设施上,也要体现人性关怀,我们在所有洗水池上加装加热设备,在方舱标准之上配备一定量的淋浴间,竭尽所能地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让病患舒适的空间。
临港方舱医院
assc / 华建集团会通过哪些方式将这些建设经验传递给更多同业?
龙 革:坦率地说,上海这一轮疫情的大量应急项目,使我们原有的技术经验再次得到更新与升级,我敢说在全国乃至于全球范围内,华建集团的抗疫应急工程经验都属于非常丰富的,并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我们的工作不单是保证项目的建成,而且延伸到了交付后。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设计师依然会及时响应,即便不在现场,也依旧可以做到随时在线响应。我们通过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相再度检视设计,在不断验证中,拥有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前不久,我们把这些成功经验整理出来,针对方舱、紧急隔离点等不同类型的隔离设施,分别进行梳理,并编制出相应的技术导则。除了内部使用,导则也提交给市级相关部门,任何其他设计单位、同行业单位或者业主单位,都可以在相关平台上查阅到技术导则。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这些应急工程技术不只是为我所用,而是全部向社会公开。
同时,我们还开启线上培训,面向全社会同行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讲解,不少外省市同行,也因此专门来咨询一些相关问题。对此,我们毫无保留,因为在应急工程上不分你我,都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未来,我们还将不断整理出新的技术资料,跟大家共享。
华建集团抗疫应急项目设计技术标准培训会
assc/ 华建集团作为医疗建筑领域的领军企业,结合本次的抗疫经验,在未来的医疗建筑设计中是否有新的发展思路?
龙 革:继续进一步优化与迭代我们的技术导则,同时做好已完成项目的技术总结和后评估,客观真实地反映技术的发展和实际使用的情况,以及其中的经验教训。
此外,在这一轮大规模的疫情中,我们还是有略显仓促的地方,所以更需要总结经验教训,让设计更具前瞻性,这将是疫情过后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sars疫情使我们在空调系统等各方面,对现有医院进化了优化。新冠疫情也给出了新的经验教训。新一轮的项目要导入这一轮的经验,才能获得提升,比如在今后的大型场馆设计过程中,提前考虑如何设计可以做到便捷转换、平疫结合,以应对未来也许会出现的新疫情或灾情。
另外,也可以将应急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使应急设备更科学与合理。比方说移动厕所、移动淋浴间,现阶段还较为常规,未来可以预留接入风管的位置,使其可以快速应用于项目,具备排风和消杀功能;再比如装配式板房和集装箱,如何便于迅速改造,应用于方舱。这些设备设施,都需要与现行技术相结合。
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建设过程(左右滑动查看)
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
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 | 摄影:王嘉
当然,设计也还需要在技术底线和严守设计标准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总结、学习与交流,并结合实情动态发展。
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淡忘这场疫情,但是通过每一次的经验,,一步步建立起更为完备的设计准则,让城市更安全、更具韧性,让市民从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也更具防范意识,能从容应对各种波澜,这将会是建筑设计长久的责任。
采访 / 谢一枝
新媒体编辑 / 范琳琳
©上海市建筑学会
欢迎联系转发,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