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技术引导意匠,学会动态,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登录

新闻动态
李兴钢:技术引导意匠
2022.02.11

李兴钢:技术引导意匠

<<<

李兴钢

li xinggang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

采访:朱倩云、李若丹

interviewers: zhu qianyun, li ruodan


从北京夏奥会“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到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建筑师亲历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奥运场馆的诞生与成长。作为长期深耕一线的高产建筑师,他主持了一大批大型复杂建筑设计项目,代表作有国家体育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唐山“第三空间”、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绩溪博物馆等。主持了如“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北京市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等一批科研课题,创立了“胜景几何”和“工程建筑学”设计理论。


他获得的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包括: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2019)、archdaily全球年度建筑大奖(2018)、wa中国建筑奖(2014/2016/2018)、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银奖(2009/2000/2010)等。作品参加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08)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于北京举办“胜景几何”个展(2013/2020)。


以下内容摘录自杂志,如需阅读完整版请点击尾部“阅读原文”进行购买。


建筑草图——

一种既精确又模糊的反馈


ap /我们了解到您师从黄为隽、彭一刚两位先生,如今仍保持着手绘的习惯,这是否受到了两位先生的影响?对您而言,手绘对设计有何帮助?

李兴钢


黄为隽先生和彭一刚先生都是对我有重要影响的老师,我确实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才有了这样的习惯。


在我看来,手绘并不是通常意义的“绘画”,而是“草图”,是以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去记录我所看到的场景。在构思建筑或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也习惯用手绘草图的方式,直接、快速地呈现出脑海中形成的构思,并及时与凯发娱乐官网的合作伙伴沟通和交流。

李兴钢建筑师手绘作品“黄山玉屏峰”

在观察其他建筑师的设计草图时,我发现这些场景反映着他们关于空间形式、结构、材料等创作实况,而通过手绘的方式可以将这种实况持续地保留下来,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体记忆。建筑草图是关于创作构思的一种既精确又模糊的反馈:其精确在于可以很直接地图像化呈现头脑中即时产生的想法或灵感;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细节都构思清楚,因此草图也反映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有趣的是,这种模糊性时而会变成一种潜在可能的提示,无意间带给设计新的动力。

李兴钢建筑师手绘作品“五台山佛光寺”

李兴钢建筑师手绘作品“恒河摆渡码头”


ap /您的学术生涯一直与天津大学有关,您如何描述天津大学的学术氛围?

李兴钢


对于天津大学的独特氛围,我在本科学习的阶段感受尤为深刻。大约是30多年前,那时天津大学的建筑学教育体系和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其他中国院校相差无几,是由包括梁思成在内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将美国布扎教育体系(beaux-arts)带回中国逐渐发展出来的。其核心是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以及类型化建筑设计的教学方式,项目规模从小到大,设计难度从简单到复杂。


在此基础上,每所学校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天津大学非常强调“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那时候每位任课老师都会从勾勒构思草图到绘制表现图纸,完整地做一次范例设计,继而是面对面、一对一的传帮带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基于学生各自的构思去修改草图,引导他们做得更好。


时至今日,我认为这些传统的建筑教学方法所蕴含的价值仍是不容置疑的,具有一定的工匠特征,也能让学生们很好地领悟建筑设计中无法通过理论来传承的部分。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总体草图


ap /不同于专注某一领域的建筑师,您曾主持设计了各种类型的建筑项目,请问您是如何与它们结缘的?

李兴钢


首先,设计院的工作是非常典型的职业化状态,面对的是大规模建筑设计生产的情况,因此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们需要参与各种类型的项目。其次,社会生产生活的多样性也对建筑空间类型提出了多样性要求,建筑师若是希望其工作对社会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则不应局限于单一类型的建筑项目。


所以我们对各种类型、规模的项目几乎来者不拒:有研究性、学术性强的小项目,也有规模庞大、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国家重大工程;有文化体育类建筑项目,也有居住商业类建筑项目,甚至还有地产开发项目。项目类型和规模的覆盖性让我们多方面地接触社会需求,进而产生更多、更大范围的工作价值。

绩溪博物馆主庭院夜景

 唐山“第三空间” © 张广源


“胜景几何”——

对于建筑本质的思考


ap /在类型各异的项目中,是否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您“胜景几何”的理念?比如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下文简称“天大体育馆”)和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项目,两者在场地环境、建筑形式以及空间尺度上都有所不同。

李兴钢


不同项目中是会有不同程度的“胜景几何”理念的表达。这些项目会呈现出一些共性,但在建筑形式上并不是很相似。这是由于项目类型和规模的跨度各不相同,不允许我们以风格化的方式来体现设计特点。并且,“胜景几何”是一种对建筑本质问题的思考,这种表达在时间上呈现出愈加清晰和系统化的趋势。于我而言,设计理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亦非持续发生的突变,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同阶段的观察和领悟的过程。思考得越清楚,在实践中也会越有针对性。


该理念的核心目标是营造人工和自然间密切交互的关系。“人工”指的是我们所设计的建筑;而“自然”既是指荒野自然或者原生自然,亦可指如北京旧城这样的文明自然或者人工自然等。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 苏圣亮


冬奥会延庆赛区天大体育馆这两个案例,恰恰分别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条件。前者(延庆赛区)处于高山密林之中,是典型的原生自然环境的代表。虽然宏伟壮观的环境条件可以极大程度地化解包括体育场馆与配套设施在内共25万余㎡的庞大建筑体量,我们仍选择以一种更加融于环境的介入方式,与地形密切结合,去营造外部空间环境与场馆自身建筑体量的融合共生。


比如在规划十来万㎡的延庆冬奥村时,我们采用了类似当地山村的空间布局及建造方式,将半开放式的合院依山就势地分布于山林环境之中;雪车雪橇中心利用地形进行赛道设计,并结合该运动项目独有的体育工艺,形成建筑的形体和空间;高山滑雪中心配备的各类场馆设施均采用了类似干阑式民居“架空平台”的建造方式,以层层的立体平台构成人工“土地”,并在其上方建造分散布局的临时性或永久性设施,并采用点接触、可逆式、装配化等方式,将整体建设与海坨山融为一体。反之,山林自然也转化为了场馆的一部分。

延庆冬奥村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 孙海霆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集散广场和竞速结束区 © 孙海霆


而后者(天大体育馆),面对的是一种非常特殊,但也是中国建筑师经常会面对的“自然”,它没有明显特征的原生自然环境条件,是一片典型的“平地造新城”的盐碱场地——或许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原生自然——我称之为“空白自然”。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让未来在这座体育馆中工作、生活、运动的师生们获得归属感和场所感,并使其与身处的“空白自然”产生一种有特色的密切关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如同人类最初营造聚落时,利用结构去营造具有归属感的庇护所。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很多强势的结构性处理,将多个薄壳混凝土结构单元高密度地聚合在一起,组合为一个由大大小小、不同运动空间所构成的“结构聚落”,希望在空白的自然条件中,营造强烈的人工介入感,进而增强人和建筑自身的存在感。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北侧夜景鸟瞰 © 孙海霆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室内运动空间 © 张虔希


ap /体育新城也是在“空白自然”中去建设,您是否认同需要运用以“场所特征营造”的理念去帮助它持续发力,拉动城市区域的发展?

李兴钢


通常来讲,综合性场馆群更需要创造这种场所感,才能在新的空白场地里创造有归属感的空间。譬如,我们在山西吕梁新城体育中心采用了“一场三馆”的形式,通过场馆“u”字型的围合,形成半开放半围合的室外田径场和足球场。“u”型建筑群开敞的一侧朝向附近的丘陵山体,让山体和场馆共同围合成一个户外的运动和集会空间,这也是一种场所特征营造,即把自然环境与场馆设施紧密结合在一起。

山西吕梁新城体育中心鸟瞰效果图

吕梁新城体育中心效果图


“工程建筑学”——

以技术引导意匠,

让建筑更具诗意


ap /综合体育场一类的体育建筑,是否因其固定的功能空间导致建筑的创新受限?可否就体育场馆建筑形式(如“一场三馆”),谈谈您的看法?

李兴钢


最近我特别强调一个理念,叫做“技术引导意匠”或者“工程建筑学”,即建筑设计的创新来自于技术的切入,以及工程原理方面的启发,这就包括了技术场景、功能需求等等。我认为这一理念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体现,不管是比赛还是观赛,都有结构跨度、观众视线体育工艺等多方面的严格要求。那么体育建筑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需求来引导或进行建筑形式、空间、结构等的创作,将建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充分地结合起来。虽然这些技术上的、工艺上的要求为体育建筑带来了限制,但如果能够将其转化成创新的动力和启示,在设计工作中是大有可为的。


实际上,不管是“一场两馆”,还是“一场三馆”,这类集中布局的形式有利于统一组织交通、人流。但与此同时,体育竞技比赛和观赛仅是城市公共活动的一部分,体育场馆更多的是为全民健身服务。因此,分散在社区里面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位于城市重要节点的集中性大型场馆都是必要的。不过就目前而言,前者在我国一些中小型城市和大型城市新城区中是比较缺乏的。除此之外,体育项目专业化发展也非常重要,但我们现在的体育场馆中综合型的较多,专业型的较少。



ap /在体育建筑中,结构似乎发挥了更加明显和突出的作用,能否通过具体案例与我们分享此类建筑中的结构选择?

李兴钢


体育建筑是运动的载体和容器,而运动本身就是基于人体尺度的一种扩展,所以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体育建筑需要有更大的空间跨度,对结构的作用表现也更敏感。但是,结构的选择要适宜和适度。这是因为体育建筑通常会采用非常规的结构类型,需要针对将要进行的运动以及其对应的体育工艺需求,恰到好处地选择可以匹配的结构类型。


比如天大体育馆,其实它是大学里教学和日常运动需求下的体育馆,而非符合国际竞技比赛标准的体育馆。考虑到它所需的中等空间跨度,加上我们希望能够让结构的存在感更加凸显,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对“空白自然”的回应,故采用了一种钢筋混凝土的薄壳结构,使其材料与结构类型及体育工艺相匹配。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y型柱 © 张虔希


而在延庆赛区,比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上方的遮阳棚结构,我们选择以钢结构细柱承接内置钢索的大型三角形木梁,形成单面悬挑的钢木组合结构。一是为了满足雪车雪橇运动复杂的赛道要求和解决阳光照射赛道冰面的问题;二是尽量避免建筑物遮挡,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视觉体验;此外,木梁也会带来一种与山林环境相匹配的氛围和感受。


我以“结构场域”一词来总结结构本身对场所感、氛围感营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结构”作为名词时,所表达的含义为结构和场域(空间氛围、场所感)的关系;作为动词则意为用结构的方式来连接和构造、甚至制造空间氛围与场所感。

延庆赛区雪车雪橇中心蜿蜒的赛道


建筑的特质——

亦是设计理念、时代理念的映射


ap /您曾谈到结构是建筑所有构成要素中寿命最长的。我们可否理解为,建筑的结构是其永恒性、可持续性的关键之一?

李兴钢


从物质层面看,在建筑各种各样的构件中,对结构构件的质量要求是最高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寿命。而永恒性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性和长久感,这无疑与人们对结构的要求相契合。


回顾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所提出的建筑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其中的“坚固”主要是指结构的坚固,同时还包含了恒久性的概念,既表达了一种永固的期待,又蕴藏着一种纪念性。在营造这种建筑特质时,结构通常更容易发挥出一种与物质层面的恒久感相关联的作用。


其实通过结构本身的选型和设计,建筑也可以展现一种临时性或轻盈感。也就是说,结构带来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永恒、永固,或者重量感,结构所能形成的特征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及其对项目的判断息息相关。换言之,建筑师所追求的方向,会影响他对于结构和材料的选择。



ap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出现了众多如“鸟巢”的地标性项目;而在延庆赛区项目中,场馆设计却谦虚地融于环境中。身为参与两次奥运会的建筑师,您认为中国的体育建筑设计发生了哪些变化,改变的原因又是什么?

李兴钢


如前所述,建筑所呈现的最终状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比如说天大体育馆,其混凝土的材料、不同类型的拱壳结构,以及结合高侧窗的光线处理,某种程度上都在强调建筑的坚固性和永恒性,表达如人类建造庇护所、聚落,或要超越场地的空白感,创造“居所、家园”一般的决心。同时,混凝土是一种人工化的“自然”材料,结合光线,它能与人体的运动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所表达的是人体的运动之美,也是另一层面上的永恒性。天大体育馆用这样的方式,消解了某种时代性,体现了一种对恒久性的追求,即希望能超越时代,不随时代理念及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室内游泳馆 © 张虔希


奥运场馆反而是体现了这种时代性。2022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和2008北京夏奥会国家体育场“鸟巢”,都是国家力量以及国家理念的展现。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时,强调国家的力量和开放,所以需要以宏大的建筑形象来彰显时代特征。

自西侧俯瞰国家体育场


而到本次冬奥会,国家发展理念转向强调生态、可持续,以及一种真正的国家自信,所以场馆的设计语言也悄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但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自身之美,以及盛大体育赛事中的竞技之美需要被凸显,二者从运动类型的角度所强调的环境和目标也有区别。比如“鸟巢”的碗形看台,对城市环境中田径、足球项目比赛和观赛的氛围营造都经过了非常认真的思考;而在延庆赛区,以雪上运动为主的山林户外运动空间,着重考虑了与大自然的融合。

延庆赛区全区俯瞰


ap /目前,很多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到中国的大型体育场馆设计中,您对此有何看法?这给中国建筑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李兴钢


近十几年来,大型体育建筑的设计市场已然从过去被国外建筑师包揽,逐渐转向由中国建筑师主导的局面。


国外建筑师参与中国的体育场馆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确实有更多关于体育设施的设计经验,特别是专业性的场馆;另一方面,国人有着对异质文化的期待和欣赏。因此,外国建筑师来参与中国建设,中国建筑师也能参与到国外的建设,我有理由希望和相信这种局面将会出现。


在我看来,不论国籍,选择真正优秀的方案去实施就是最合理的现象,而不是被任何非专业的、非技术的因素所左右。而这种文化自信,有赖于中国建筑师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环境,特别是决策、理念等方面更为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变。



关于上海市建筑学会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凯发娱乐官网的友情链接
联系凯发登录
  •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 邮编:200002

  • phone: 021-62716650

  • 传真:021-62716656

  • 网址:http://www.assc.org.cn/

  •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code.jpg

关注微信公众号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

  • 凯发登录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