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革新,理性改造
——专访魏敦山院士
<<<
魏敦山
wei dunshan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
01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体育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那时您主持设计了上海跳水池这一项目,请问当时遇到了哪些挑战?又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
上海跳水池是我最早完成的体育建筑项目,虽现已拆除,但它非常特别,是我国首座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将游泳池和跳水池结合起来的体育设施。
通常情况下,游泳池长50m、宽25m,而跳水池宽30m,如果同时设置,中间还需留出大约15m的间距。但是该项目场地有限,并不允许这样常规设计的实现。再三考虑后,我们最终决定将其设计为一座游泳和跳水两用的水池,在保持总长仍为50m的情况下,同时满足两种功能。
然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技术难点。由于跳水池一侧设有10m跳台,依照比赛要求,水深须达到5m,而游泳池一侧的水深达到2m左右即可。如果采用统一结构施工,势必导致池壁所承受的水压不同,进而会造成结构断裂。于是我们选择对不同功能的两部分分别进行结构设计,并在水池底部设置一个特殊的伸缩缝,将两种不同的水池结构相连。这个开创性的节点设计使得上述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也激励了我们——越是遇到困难,就越要勇于革新。
上海跳水池,1960年代
02
20世纪60年代,您负责设计改建了上海虹口体育场,该项目后来被改造为虹口足球场。同样,您在1970年代设计的上海体育馆目前也在改造中。请问您如何看待城市更新中对体育建筑的改建决策?其背后有哪些推动因素?
实际上,改造的因素有很多,而每一次都是基于新的需求。
上海虹口体育场,也就是现在的虹口足球场,至今已进行了多轮改造。这是一座解放前建造的体育场,我刚接手改造时,其内部巨大的木结构看台在历经日晒雨淋后已几近破败。为了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我们首先将已经腐烂的木构看台改造为双面布置的水泥看台;我们还增设了4座灯塔,以满足夜间比赛的需求——为了达到足球比赛的照明条件,我们创造性地采用了氙气灯,使得灯光不刺眼;随着赛事的标准化、正规化,以及观众数量的增加,原有看台被改造为设有主席台,并在周围布置了椭圆形观众席,增加了田径跑道。1999年,为了承办2007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体育场又应要求改建为专业足球场。目前,借由承办2023年亚洲杯,虹口足球场正再度进行扩容改造,规模从原来的38,000人扩至50,000人。此次改造的内容还包括在保留原有游泳池的基础上,对周边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和升级,旨在结合多种功能将体育建筑充分利用起来。
虹口足球场
正在改造中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保留了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体育大厦4栋主要建筑,在此基础之上对场馆功能及户外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其中,上海体育馆是一座可容纳18,000人的圆形建筑,因此也被称为“万体馆”。体育馆屋面参考了中国传统的大挑檐形式,馆身则由108根白色立柱,从屋顶至地面将蓝色的玻璃幕墙均质围绕,我们称之为“大刀片”。均等分布的4个出入口与大平台连接,再由4座大楼梯到达地面。而新方案将原来的4个楼梯改为5个,那么楼梯的宽度就会减小,这会给人流疏散带来安全隐患。同时,楼梯的改动也会牵涉到立面结构的整体改动。由于楼梯的位置发生改变,出入口也随之改变,原先外立面的部分立梃需要接长或缩短,受影响的梃子大约有30—40根。这些变动需要投入相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整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总体而言,这一改动对于建筑的安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欠缺考虑。
同样,承载几代人回忆的北京工人体育场(简称“工体”)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造升级。老工体原先是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欧阳骖先生主持设计,现在仍由北京建筑设计院负责改造设计。但由于拆改方案争议较大,已经启动的改造工程又重新进入方案探讨阶段。
城市更新是对的,改造也是对的,但是我认为决策者们应该要综合考虑、实事求是,更加理性地进行更新改造。
改造前的上海体育馆及上海体育场 © 摄图网
改造前的上海体育场内部 © aisa
上海游泳馆 © aisa
03
近年来很多城市为了迎接即将或可能到来的赛事兴建体育场馆,而许多场馆在建成后,却经历了长时间的空置或不充分利用。您如何看待此类现象?
当下确实有很多未被充分利用的万人规模体育馆,虽然它们最初都是因需而建,比如上海八运会、广州九运会、南京十运会所衍生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这些建筑美轮美奂,但是在赛事结束后,每年都需要政府投入近千万元用于维护。
造成体育场馆空置的因素有很多,交通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位于江宁路的静安体育中心游泳馆,虽然功能单一,但因其交通便利,在当地颇具人气。而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的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本身是一座具有优秀设计的万人规模体育设施,其屋盖可以像照相机镜头一样打开和关闭,可以兼顾露天与室内的使用环境。但如果在非比赛期间,只能靠着政府拨款运营和维护,即便是节假日也少有人光顾。
除了不便捷的交通,高昂的使用成本也令人望而却步。体育设施除了满足体育赛事、健身等基本功能外,还应当结合多方面文化活动持续运转,以降低场馆运维对于资金赞助的依赖性,比如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小朋友们的运动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体验室内保龄球、卡丁车等活动。
此外,体育设施动辄上万人的庞大规模也成了矛盾的源头之一。如剧场等其他公共建筑,最多可容纳两三千人,甚至只有几百人,都在城市交通可承载的范围内;而反观虹口足球场及上海体育场,每每举办大型比赛或活动时,都需要交通管制引流。一言以蔽之,这其实还是个社会问题。
江宁路静安体育中心 © 摄图网
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 © aisa
0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体育建筑在建筑形式和功能方面都变得更加多样化。在您看来,一座优秀的体育建筑应包含哪些属性?
我认为,“实用、经济、美观”是一座优秀建筑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实用性是一座建筑的根本。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已出版了一些关于体育建筑的设计手册,提出了大量的基本参考与技术参数,可以为建筑师提供相关设计指导和参考,如比赛、观赛等视线需求,采光、通风条件等使用需求,以及交通疏散等安全需求。另外,建筑设计的经济性也同样重要,因为建筑是为民服务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建筑的美观性则与城市风貌息息相关。虽然体育建筑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在造型上有着比较高的自由度,但亦不可放任发展,如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兼顾经济性与实用性。
由于体育建筑的使用要求及结构通常具有大跨度、大空间的特点,因此,在上述基础之上,我还主张在技术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正在施工中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项目为例,考虑到市中心用地紧张,设计团队尝试了将多种体育空间垂直叠加。该建筑主体是一个直径85m的球体,高约55m,我们在内部的球型空间中增设了一层楼板,将其分为两部分,下层是可容纳7,000人的体操馆,上层是可容纳1,000—1,500人的多功能场馆。两层均可以进行如篮球、羽毛球等室内体育运动,同时二层还可以作为小型剧场,进行文艺演出、新闻发布等活动。地下空间共有四层,其中两层可作为停车场使用,另两层则规划了餐厅、咖啡店等业态,以及可以用于进行乒乓球等活动的小场馆。
除此之外,我们还考虑了室内外的空间关系:借下沉式广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围绕建筑主体设置提供休闲和疏散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立面特别选择了运用太阳能蓄电和发电技术的玻璃幕墙。这些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并非凭空而来,其实都与如今所倡导的节能理念息息相关。
05
城市的活力来源于我们对于城市的不断自省和更新。请问我国当下的城市发展及体育建筑设计还存在哪些问题?
建筑师应该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中考虑空间的可变性,帮助体育场馆的业主做出多重经营的规划,鼓励举办小型的、群众性的活动,如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培训、餐饮娱乐等,进而保证体育场馆的良性运转。由于每座城市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具体的措施还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思考。
与此同时,体育场馆的自主运营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体育行业管理的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建筑管理的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比如上海地区市域级的体育场馆,归属于上海市体育局管理,这就要求上海体育局负担所有开支;加之体育场馆运营所能产生的效益,对体育局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影响甚微,所以我们还提倡让专业的运营团队参与到体育建筑的运营中,从各方面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比如在徐家汇体育公园的改造项目中,上海体育局与久事集团达成了合作,由久事集团出资改造和运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新尝试。
徐家汇体育公园鸟瞰效果图 © hpp建筑事务所
建设中的徐家汇体育公园 © createar images
此外,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一个问题——缺乏体育文化。很多城市都是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目标和要求,从无到有地规划和建设体育场馆。然而,在借由重大事件积极发展体育建筑的同时,并不匹配的体育文化也早早埋下了矛盾的种子。例如,我曾为山东省荣成市设计了较大规模的体育场和体育馆,但是十几年过去了,除了偶尔承办小型演出及篮球赛外,那里没有举办过一场专业足球比赛。而位于虹口足球场附近的精武体育会,其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精神符号,对虹口足球场成功的运营和维护功不可没,这也使得虹口区成为上海市域内体育文化最为浓厚的一个区域。因此,培养和发展城市的体育文化对体育场馆的可持续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山东荣成体育场和体育馆鸟瞰 © aisa
采编 / 朱倩云、李若丹
新媒体编辑 / 张梦蝶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