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楼位于安徽艺术学院西区教学组群西南角,是校园东西景观轴的收尾。建筑由南侧教学楼和北侧琴房楼两栋组成,二者在4-6层由廊桥联系,廊桥下部形成3层高的巨大门洞,与校园西大门道路对应。
建筑临校园环路的外侧,采用连续界面与其它专业教学楼形成整体,朝向内侧的界面则曲折丰富,与景观绿化产生积极的互动。其中音乐北楼东侧两翼架设于水面之上,底部形成亲水平台,上部则设有两层高的取景口。同时,与相邻建筑采用连廊加强联系,宜人的小空间柔化了建筑的尺度。
位于主门厅二层的小音乐厅,采用深灰色大悬挑体量,强调出其在整个教学群中的独特性。由于教学排练区与琴房区层高差异,设计巧妙利用坡道将不同标高联系起来,并形成通高的共享音乐中庭。在充满自然光线的空间中游走,体会建筑与音乐交融的魅力。
琴房单元的落地角窗,为师生带来个人的休憩空间。不同朝向和方位的角窗强化了个体性,组合起来又形成如琴键般的韵律感。
新建筑的创作融入校园既有历史风貌,以回应上海中学的“记忆之场”。建筑顺应校园历史格局与历史界面,以“立面协奏”的方式通过退台与历史建筑檐口“拉齐”;开间壁柱呼应水杉林的同时形成与历史建筑尺度相似的节奏,实现对校园“场所记忆”与“建筑记忆”的再现。
以现代材料呼应上中历史文脉中的建筑材料与色彩,以暗红色纹面陶土板呼应周边历史建筑红色瓦屋面;暗红色铝板“凸窗”再现周边历史建筑的“老虎窗”;灰色铝板、氟碳漆及米黄色陶土板回应原有历史建筑的灰黄主调,实现对校园“色彩记忆”的再现。
以集约化、精细化的建筑功能布局应对用地条件受限的制约,采用规则“u”字形柱网布局以最大化利用场地平面空间;通过多层次的地下、地上、平台、屋面、院落、窄中庭等在垂直方向上充分利用场地内竖向空间。
在平面、竖向多个维度内赋予建筑更为丰富的公共空间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规则柱网下空间丰富性与趣味性的营造有赖于设计中对每一处空间节点的细腻推敲与精致营造,具有品质感的室内空间反映出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新诉求。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名校,其初中部新建于静安区江宁路以西、海防路以北的寸土寸金的老城区中,周边环境拥挤、嘈杂。
本项目的设计亮点是在有限的 1.4 万平的建设用地上设计出3.3 万平用地面积才能实现的 40 个初中班级的教学规模及配套设施。设计希望结合“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在紧张的用地上创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活动空间,也希望在周边建筑贴临、环境嘈杂的街区中,创造出丰富、开放、自然的校园空间,并能提升区域价值,延续城市记忆。
设计团队提出“交叠校园”的空间新模式,三维化学校传统的二维空间架构,将教学、活动、公共设施等功能进行空间叠加,以不同的方式触碰、连接、渗透,在极为有限的用地条件中,通过庭、台、廊、梯,串联出不同标高、相互连通、彼此连续的校园公共空间,从而激发出学生更为丰富的自发行为与活动。
项目进行了建筑结构一体化和立面集成化设计,教学楼由一系列的坡顶、自由错动的开窗、挑台和红砖砖墙肌理构成,形成富有文化时代感的建筑形象,给碎片化的街区带来符合老静安气质的场所感。
海口五源河体育场位于热带海岛而非中国大陆。因此设计目标就是要建造一座符合海口当地气候及自然环境特点的体育场。
简洁柔和的曲线形态,最适合于海口碧海蓝天的清新自然风光。因此从规划到建筑设计,再到景观,都遵循这个概念。独有的单边看台造型,为海口带来独一无二的地标建筑。西侧的主看台区开敞朝向东北侧的大海及体育公园,观众将会享受到独一无二的视野,良好的通风。
从空中俯视,ptfe膜屋面形成白色月牙的形状;从地面人视角度远眺,体育场像贝壳一样,银白色阳极氧化铝百叶从上往下渐变稀疏,形成半透明效果。夜晚室内的灯光将透射出来,屋顶与立面间的光带形成独特的风景。阳极氧化铝板百叶系统在当地热带气候下,满足了通风、遮阳及防雨功能需求。
诸暨剧院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城东区市民公园的东南角,业主希望将其与南侧同时建造的规划展示馆一起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并能与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戏曲因子相关联。由于选址位于大型城市中心公园的一角,设计师考虑将建筑封闭管理的边界尽量缩小并后退到极限,其他空间尽量开放,与公园融合,可供市民自由享用。
建筑布局根据功能分为两部分:中心偏北是椭圆造型的主体建筑,内含需封闭式管理的1380 座观众厅,配备了标准的升降乐池、左右侧台、后转台的舞台,其台口宽17.6 米、高10 米;其他所有功能被放入外围圆环形建筑中。
外环建筑像一道光环,架空漂浮起来,使地面空间充分对外打开,两个建筑之间形成开放式内外广场与绿化。这样的布局一方面减轻了庞大的建筑体量对周边城市空间的压迫感,另一方面也使公园绿地、城市空间自然融合。外环建筑在立面上呈现出自然起伏的造型,其南向有32 米大跨度的挑空,既突出了建筑主入口的鲜明意象,也为观赏建筑提供了更好的角度和视野。材料选择上,主体建筑以s 形白灰色穿孔铝板覆面,外环建筑表面采用弧形灰色半透明玻璃幕墙,两者相互映衬烘托。在这道城市光环下,市民们可以自由地徜徉在公园的自然美景和剧院的人文盛宴之间。
上海复旦经世书局成立于1993年,隶属于复旦大学出版社,因学校整体规划调整,经世书局在国年路286号重新“落户”。新址北边是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西侧是文科大楼,东面是管理学院,与路两侧是枝叶茂盛的法国梧桐共同构成了一片充满学术与人文气息的读书基地。
项目所在基地扁长,背靠校园内部的一个停车场,只有西面沿国年路一面临街。设计初始,设计团队思考书局的气质应是沉静而舒缓,能与城市的空间氛围达成一种微妙的协调。团队意图将环境以某种形式投射在建筑之上,以梧桐树作为重要的在地要素,经过模拟人在街道两侧行走的观感和对光影变化效果的诗意捕捉,最终以虚实相间的折形空间作为沿街立面。实体墙体部分作为光影变化的载体,虚体的玻璃为读书角,在整个界面中营造“看与被看”的意趣,形成建筑空间与街道环境的对话关系,达到橱窗效应,以在秩序性、趣味性与功能性之间达到平衡。
在约1140方的空间内,需要容纳阅览、展示、文创、休闲、读书会、培训、办公等多样的功能,平衡大容量的藏书和保证优质的公共空间则成为设计的重点。一层以展示、阅览与书库为主,兼顾活动与水吧区,二层以休闲与文创产品陈列售卖为主,可举办藏书票、学生作品、特展及讲座等。通往二楼的楼梯与内庭院相连,形成开敞的视觉效果,同时满足内部采光。休闲卡座区紧邻横向展开的窗口,这样的高度刚好将窗外茂密的梧桐枝叶映入室内,形成一幅充满生机的长卷。高大的梧桐叶像巨大的伞覆盖到室外露台临街部分,坐在露台上满眼的绿色仿佛被屏蔽了城市的嘈杂与喧嚣。
在对工期和造价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采用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思维的设计方式,摒弃冗余的装饰,使得“建构” 本身成为“形式”。利用集装箱单元模块作为书局主体来建构,整体由3种不同规格的29个箱体单元组成。整个建筑只出现两种色彩:深灰色和木色。室内的结构柱,天花和书架是深灰色,和外墙集装箱波纹板的工业感相匹配,而建筑的沿街立面、局部休息区吊顶、室内地板和展台为木色,不仅共同营造出温暖静谧的氛围,还与国年路茂盛的梧桐树相呼应。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