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建筑实践 ,作者ap editorial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029辑特辑:
国际设计机构在中国
在合作中成长,在竞争中前行
<<<
汪孝安
wang xiao’an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cadi)总建筑师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境外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当时国内的建筑设计水平、建筑技术及建造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门打开之初,中外合作项目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同时,国外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潮也对中国建筑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建筑师亦有了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对国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中国建筑师而言,这段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期。
01 中外合作模式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cadi)自成立以来一直伴随着国家和上海的城市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与外国建筑师合作完成了许多建筑精品。请问这种合作模式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一般中方主要负责哪些内容?
在中外合作项目中,境外建筑师主要是在项目前期提供设计方案或初步设计,国内的建筑师则提供此阶段的咨询服务,而后完成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工作。在我为数不多的与境外建筑师合作的经历中,个人的总体感受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这种合作模式起到了两方面的积极效果。
一方面,境外建筑事务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以及协同设计工作平台的工作模式等等,对中国建筑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对境外建筑师而言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地域特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观念、生活习俗、建筑规范、建筑技术以及地方建筑材料等,在这方面,当时的境外建筑师大都表现出严肃的建筑创作态度,也有很多佳作呈现。
ecadi 合作项目:上海商城
(外方建筑师:美国波特曼设计事务所)
来源: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ecadi 合作项目:上海浦东机场一期航站楼
(外方建筑师:adp ingénierie)
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cadi)
ecadi 合作项目:外滩国际金融中心
(外方建筑师:foster partners / heatherwick studio)
© 庄哲;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cadi)
ecadi 合作项目:东方之门
(外方建筑师:rmjm / arup)
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cadi)
02 合作中的挑战
请问中外合作项目中的困难或挑战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境外建筑事务所对中国建筑师的能力还持有怀疑态度,例如在中国工商银行浦东金融大厦项目中,当时福克斯及福尔建筑事务所(ffgl)的一位合伙人来到我院,在翻阅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施工图后才表示比较放心。整个施工图阶段,包括后期的现场配合、项目品质的控制等,都是由中方建筑师完成。施工期间,外方建筑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只来过现场两次,但最后的建成质量基本上达到了项目初步设计的预期效果,这也反映了中国建筑师有能力贯彻落实原方案的设计构想和技术方案。
另外,境外建筑师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常采用他们比较惯用的技术方案,比如采用封闭的幕墙体系,通过机械通风来实现室内外的空气流动,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提议在落地窗的下部做一个内倒开启扇,这样既能满足开窗通风的需要,又可以保证建筑外观的完整性。同时,为实现建筑形态的设计要求,中方建筑师也针对一些技术上难点提出了凯发娱乐官网的解决方案,比如大厦层间的防火问题。为确保大厦水平造型的轻盈飘逸,提出在不加高层间分隔高度的前提下,在出挑的遮阳格栅上加装防火玻璃,不仅保证了原方案的完整性,而且使之达到了当时中国建筑层间防火的要求。有些时候,一些业主会提出希望由我们对原设计进行修改的要求,我则觉得应当尊重建筑创作者的设计初衷,并使之得到尽可能完整的实现,这是建筑师所应当具有的职业态度,即使需要做必要的较大修改,也需要通过共同协商来解决。
ecadi 合作项目:中国工商银行浦东金融大厦
(外方建筑师:福克斯及福尔建筑事务所)
03 中国建筑师的成长
改革开放为中国本土建筑师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您曾参与了与oma合作设计的中央电视台(cctv)新址主楼项目,这个体型复杂的建筑给负责施工图设计的华东院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又是如何通过合作解决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建设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内地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创作和设计技术的全面进步,也为本土建筑师的成长创造了许多机遇和发展空间。那一时期,与现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审批有所不同,一些方案在展示手绘效果图后便能通过并实施;当时的青年建筑师在进入设计单位后,经过较短时间的实践就有可能成为独立项目的主要设计负责人。此外,与现在相比,那时也有较多去海外考察学习,开拓视野的机会,而现在有些规定其实不太符合建筑设计行业的特点。
ecadi 合作项目 cctv总部大楼
(外方建筑师:oma)© barlow1990
2000年左右,我国正式开始实施招投标后,中国建筑师已初步具备与境外建筑师同台竞争的能力,国内项目有很多国际设计竞赛有了中国建筑师的身影。2002年4月,中国院、北京院、华东院与荷兰oma、美国kpf、som、德国gmp、法国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日本伊东丰雄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联合体、香港wda group等共10家境内外建筑事务所齐聚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项目方案设计竞赛,华东院成为3家入围单位中的境内设计机构。最终,oma的设计方案作为实施方案,考虑到华东院具有广电类建筑的技术经验,最后业主和 oma 选择了华东院作为国内合作设计方,共同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
与通常外方建筑师主要负责方案、初步设计,中方建筑师主要负责施工图设计的合作模式有所不同,由于央视大楼的建设规模、功能及结构的要求十分复杂,双方的团队从方案调整阶段开始就合二为一。在方案调整和初步设计阶段,华东院先后派出20位建筑师前往鹿特丹,加上结构及机电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咨询小组,与oma的设计团队共同完成项目方案的调整优化和初步设计,华东院团队在欧洲生活工作了一年之久。在施工图阶段,工作站从最初的鹿特丹移师上海华东院总部及北京现场,oma也在北京设立了分公司,指派专人负责现场深化图纸及材料的确认等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双方团队在鹿特丹、北京、上海等不同城市的工作站开展了无数次工作协同和会议交流,并与业主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反复的沟通。
这种面对面集中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并且中方建筑师已经不单是提供咨询意见,而是全程参与到项目的不同阶段中。
鹿特丹工作站
方案评审现场
04 呼唤公平竞争的机制
纵观海外设计进入中国市场的这几十年,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水准的不断提升有目共睹,作为深度参与其中的中国建筑师,您觉得这个开放的本土市场还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建筑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趋成熟。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和场馆设计中,总体规划、总控以及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演艺中心等多项由本土建筑师完成的原创建筑作品就是中国设计力量崛起的最佳诠释,这也证明了中国建筑师有能力在设计理念、技术实现、全程控制等方面掌控高水准复杂项目的建筑设计。诸多境外建筑师事务所中,也有大量中国建筑师的身影。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本土建筑师呼吁与境外建筑师公平竞争、同等设计收费标准等话题常常被提及。
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境外设计公司收费较高有其合理性,他们的设计水准与国内相比是较为突出的,并且那时境内外生活水平及制作成本差距较大。然而,如今本土建筑师的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涌现了很多本土高水准的民营设计事务所,本土建筑师这些年亦有大量的精品佳作问世,其中许多人都有留学背景。当下境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运营成本已不相上下,但与之相应的本土设计机构的设计费并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调整,还在沿用20年前的老版本或者采用市场不尽合理的单价计费模式。
国内经济发展和设计深度、服务范围的不断提升,随之也带来了建筑设计机构成本的大幅增长,过低的设计收费不仅不利于本土建筑师技术水平、设计深度和设计品质的提升,而且会影响最终的城市建设和建筑项目建设的高水平发展。目前在一些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中,对境内设计机构的歧视性排斥是极不正常的做法,本土建筑师还在呼吁要求与境外建筑师同等国民待遇的现状也是极其荒谬的。此外,将设计单位与施工方捆绑在一起所谓的epc模式,将方案、初步设计与施工图分开招标的模式,均是片面地理解了国际通行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设计深化的运营模式;将施工设计深化等同于目前国内设计单位的施工图,将本应当由建筑师对施工质量的监督作用加以削弱,不以项目业绩而偏重于设计竞图的招标模式,将长期为同一业主提供设计服务的诚信经营排斥在外,或将以机构业绩为主的商务招标模式排除在外,这些均可能导致设计和施工企业对到手项目品质的忽视。
希望通过不断完善我国建筑设计市场特性的准入机制,确立公平公正的评判体系及合理的设计收费标准,提供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同等竞争的机会和相同的评判机制,以期我国建筑设计市场的健康运行。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
世博文化中心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
上海世博会世博轴
来源: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cadi)
05 和谐城市和精品意识
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在2000年后,中国城市里涌现了大量标志性式的建筑物,其中大多出自外国建筑师之手。您如何看待在中国社会浮现的青睐于建筑标新立异的现象?中国建筑发展至今,您觉得还有什么方面需要关注和值得改进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短时间内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2000年初,我国许多建筑设计招标书中会出现“50年不落后”“令人眼前一亮”等词汇,从那时起,夺人眼球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城市规划的贪大求洋也屡见不鲜,以至于一时间传统街区快速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不切实际的大广场、大绿化、超宽的街道等等,造成了千城一面的严重后果。殊不知,城市是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亦是由不同时期建筑逐渐生成的,而一味追求受人瞩目的建筑,往往意味着建筑形体上的标新立异。无可否认,城市需要标志性建筑,但如果每幢建筑都形态各异,那最后整体的城市风貌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一座富含文化底蕴的城市首先应当尊重其城市文脉。建筑有寿命,逐步地拆除更新无可厚非,但是城市尺度、肌理和脉络应当尽可能地加以保留,过分追求建筑尺度及体量上的高大上,反而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或许是因为当前在建筑方案决策机制上的导向,导致一些建筑师、设计机构为了“生存”而迎合某些领导的个人审美,或者一味顺从开发商的商业意志而放弃专业的立场,从而造成项目的设计品质不尽如人意。建筑设计最终沦为了单纯的商业行为,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总的来说,目前一些城市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城市整体形态是不尽如人意的。
上海外滩建筑群 © zhou yilu
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管理机构,已经意识到城市快速发展而导致的一些问题。2007年,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出台了《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历史风貌街道整体保护的城市,上海中心城12个风貌保护区内被保护的道路和街巷共计144条,其中64条道路进行原汁原味的整体保护。这些年来,我国较多重要项目的建筑品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当下的中国建筑市场依然缺少“精品”意识。我们的建设目标已经不像20世纪70、80年代,迫切需要解决有无的问题,现在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以更好地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因此,在投入建设之前,需要提供决策者和建筑师更为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项目前期的策划定位、规划与建筑方案比选、后期的管理运营等等,并且应当提供足够的时间以安排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施工工期。
目前较多基本建设进程显得过于急躁,有些项目的建设进度安排并不符合基本建设周期的一般规律。社会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常常不能落到实处,施工单位常常不配备必要的技术工人队伍,层层的分包、转包现象普遍存在,过低的“人工定额”难以支持工程的高品质完成。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施工单位的招投标体系中,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低价竞争的现象,这些弊病已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热议的建筑师负责制,在目前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很难被推进和执行。所以,中国的建筑品质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从运作机制上作出一些根本性的改进。总之,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快速进步,成绩是显著的,但若要争取更高水准、高质量的发展,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 / 朱倩云
新媒体编辑 / 张梦蝶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新刊介绍 -
- 推荐阅读 -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assc[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