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音 | 瞄准“碳达峰”,推动“碳中和”, 建筑行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学会动态,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登录

新闻动态
两会之音 | 瞄准“碳达峰”,推动“碳中和”, 建筑行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2021.03.13

 低碳建筑

 assc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又连续多次对外宣示中国主张和量化的目标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和以更大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讨论的焦点。




超低能耗建筑




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一是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二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

——倪海琼


碳达峰、碳中和



如何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使建筑在体现艺术美感的同时把使用能耗降至最低。在建筑物运维上,如何利用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把节能技术、节能管理与建筑物应用场景结合起来,在低能耗运行下保证建筑空间使用的舒适度。这些方向都有着很大的前景,也都值得行业深入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设计董事长

——戴雅萍



低碳建筑 



一方面,建议持续提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能效,到2025年,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较2020年标准提升20%以上,到2035年,新建建筑基本达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推动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


另一方面,结构设计统筹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包括震后修复等因素影响,注重采用适改性强、性能高的结构体系及高性能、高耐久材料和技术,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加大绿色建材的应用。生产和建造阶段,加大绿色建造力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减少碳排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翠坤



报告全文

倪海琼: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一是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二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倪海琼所在的河北奥润顺达集团,多年致力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创新研发,成果显著。他介绍说,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30%以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集成保温、密封和带热回收的环境一体机等系统,冬天不用烧煤烧气供暖、夏天不用空调制冷,节能率高达9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建筑,可真正使地球不再透支。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若我国北方城乡建筑全部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建设,每年可节约供暖用煤约3.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亿吨,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常年室内温度保持在20-26℃,湿度30-60%,pm2.5小于3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000ppm,在营造“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舒适健康环境的同时,还可通过专利技术有效去除甲醛、释放负氧离子,使建筑形成宜居的“天然氧吧”,有效避免“空调病”“暖气病”,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倪海琼说,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新兴的绿色朝阳产业,能拉动节能门窗、新风环境一体机、智能遮阳、保温材料、密封材料、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及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管等行业的全面升级,催生未来万亿级蓝海市场,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 


为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倪海琼建议:一是科学推动产业发展。加厚产业深度,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实现全方位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争突破一批关键设备和核心材料的研制瓶颈;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二是稳步推广产品应用。在公建项目中加强示范引领,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中进一步加深应用;在城镇化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考虑采用“专项补贴”形式鼓励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为国家乡村振兴计划贡献力量。三是有力抓牢市场监管。坚持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与维护,从根本上杜绝胡乱堆砌与粗制滥造,真正提升建筑品质;加严材料检测与施工监管,科学开展评价认证,避免“两张皮”“假检测”“走形式”,严格确保“有标必依、依标必严、违标必究”,从源头把住产品质量关,确保被动房真实达效。



报告全文

戴雅萍:加快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顶层设计


“通过法律的适当引导,工程行业将走向做大做强的健康道路,这将为行业未来与全球标准接轨,在国际市场上增强话语权带来积极意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设计董事长戴雅萍提出建议,趁着修订契机,对建筑法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升级。此外,她建议制定民用建筑碳达峰标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升级建筑法 助力行业发展

“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每年大约6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60%以上,但至今没有一部涵盖整个基本建设领域各行业、各阶段市场运行和建设管理的法律。”戴雅萍说,“身处这个行业,我越来越感受到,现行的建筑法运行到今日,有一些地方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形势了。”

她举例说,现行法律对于行业范围的界定就有些窄。“目前建筑法第二条规定的‘建筑活动’只包括了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也就是说,工业、交通、能源、环保等广泛领域都无法适用该法。不仅是横向行业,纵向的上下游也同样存在适用性太窄的问题,目前法律只适用于建造和安装活动,包含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造价等诸多环节均不在涵盖范围。”

在戴雅萍看来,经过多次修订的建筑法,仍是一部针对房屋建筑项目开展施工业务的法律,无法全面指导工业、交通、能源等其他行业的基本建设。

“在立法的层面,如果没有一部能够统御全局的法律,那就很难从顶层上系统指导基本建设的规划、投资决策、勘察设计等全过程工程咨询,进而导致无法激励工程技术、管理咨询企业的创新行为。”戴雅萍认为,眼下建筑法修订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我建议应该对建筑法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升级。”

在戴雅萍看来,修法对于整个行业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如果将建筑法提升为工程建设法,将有效指导建筑、市政、工业、交通、水利水电等整个工程行业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产业链的发展,使行业发展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的适当引导,工程行业将走向做大做强的健康道路,这将为行业未来与全球标准接轨,在国际市场上增强话语权带来积极意义。”她说。


推动建筑行业绿色环保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戴雅萍还围绕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尽管建筑行业碳排放相对占比小,但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是全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戴雅萍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制定民用建筑碳达峰标准的建议,“凡事预则立。眼下我们需要制定民用建筑碳达峰行动方案,从发展目标、技术路线、政策机制、任务分解、组织管理等方面,明确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的路线图,形成顶层的规划设计。这样更有利于碳达峰目标的稳步达成。”

“建筑行业践行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与当前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是契合的。”在谈及行业如何推动绿色环保发展时,戴雅萍说:“如何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使建筑在体现艺术美感的同时把使用能耗降至最低。在建筑物运维上,如何利用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把节能技术、节能管理与建筑物应用场景结合起来,在低能耗运行下保证建筑空间使用的舒适度。这些方向都有着很大的前景,也都值得行业深入研究。”

戴雅萍表示,近年来,强化技术“硬实力”一直是启迪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除了加强设计师的学习培训以外,近年来,我们也在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参与到设计ai的行业前沿开发领域中去,争取成为首批应用设计ai的企业,提高设计效率。”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开拓业务领域,“特别专注行业内产业链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服务等领域的拓展。”




报告全文

王翠坤委员:注重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


各行业各地区做好低碳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代表们就如何实现行业或地区低碳发展履职尽责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翠坤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的提案》,今天我们请她谈谈相关方面的问题。


据了解,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每年约20亿吨,约占每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0%。若考虑相关建材生产运输等环节,将占到全国总排放量近40%。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建筑领域低碳发展任重道远。建筑领域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对全方位迈向低碳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低碳发展方面,建筑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王翠坤告诉《中国建材报》记者,“当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链条长、环节多、精准管理难。我国新增建筑的工程建设每年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18%,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及现场施工过程。低碳建筑发展贯穿于建筑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运营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任重道远。二是既有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我国建筑面积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前面提到这些建筑每年仅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不少既有建筑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现状。三是大体量高碳排提前达峰难。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我国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在未来10年内仍会持续攀升,据测算,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明显滞后全国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为提前实现碳达峰,建筑行业节能减碳面临空前挑战。”


尽管我国当前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对未来经济增长我们还有比较高的预期,但是我们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不会变,节能减排的大方向不会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时期非常重要,如何解决好上面的有关问题值得业内思考。 


就上述提到的“链条长、环节多、精准管理难”问题,王翠坤建议,要注重新建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她表示,“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建筑的设计、材料生产、施工建造等环节,都必须加大低碳化的考量。设计阶段,应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方面建议持续提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能效,到2025年,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较2020年标准提升20%以上,到2035年,新建建筑基本达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推动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另一方面,结构设计统筹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包括震后修复等因素影响,注重采用适改性强、性能高的结构体系及高性能、高耐久材料和技术,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加大绿色建材的应用。生产和建造阶段,加大绿色建造力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减少碳排放。”


针对建筑行业低碳发展中的其他问题,王翠坤提出,要注重建筑运营维护期的功能提升,有序推动既有建筑全面改造。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力度支持既有建筑改造工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一方面加快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对建筑的抗震性能等安全性能提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减碳效果。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大拆大建。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控制拆除未达建筑使用年限的建筑,避免资源浪费。大力发展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的应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满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关于上海市建筑学会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凯发娱乐官网的友情链接
联系凯发登录
  •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 邮编:200002

  • phone: 021-62716650

  • 传真:021-62716656

  • 网址:http://www.assc.org.cn/

  •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code.jpg

关注微信公众号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

  • 凯发登录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