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开幕式暨主题论坛于2021年1月21日下午在科学会堂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响应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聚焦“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对城市的形态变迁与人民城市时代内涵的探讨,用建筑语言表述人民城市,展望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建筑发展,配以“1949-2020”上海市优秀建筑线上云展览,上海市建筑学会联手科协,为新时期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为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贡献力量。
1949年5月,当第一面红旗从这里升起,上海——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城、不夜的城,从此开启了人民城市建设的行程。从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到跨越浦江、推动浦东浦西一体化发展的南浦大桥,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如白玉兰般绽放的东方艺术中心,……,许多应时代而生的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了优秀作品,既有着建筑本身的功能作用,也反映着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内涵。
今年的“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将于1月21日至1月27日开启“云展览”——“1949-2020上海优秀建筑”。该活动聚焦“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对城市的形态变迁与人民城市时代内涵的探讨,用建筑语言表达人民城市,展望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建筑发展,努力为新时期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为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住房与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联合举办,上海市建筑学会等专业科技社团承办。
在致辞环节,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调研员张林国先生对本次活动的召开表示祝贺,对行业专家的工作表示了支持。他认为,本届国际周将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汇集一堂。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更多建筑重焕新生。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认为,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存有大量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当前,数字时代已经来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融合,建筑也不例外,正在迈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今天的活动聚焦“人民城市”建设以及“城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建筑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期待各位专家围绕数字技术“赋能”建筑科技创新、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有机更新等方面,深入探讨、碰撞火花、启迪智慧,为上海建设“有温度的人民城市”和“国际数字之都”贡献更多的聪明才智。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沈晓明,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复旦大学科学学院教授、类脑研究院副院长林伟、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所副所长,房检站站长李占鸿等分别从优秀建筑保护,建国以来优秀建筑解读人民城市内涵和数字化条件下的城市建设等角度作主题报告。
首先,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所副所长,房检站站长李占鸿高工做了题为“数字化新技术在历史建筑勘察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着重说明了作为历史建筑的“体检医生”,该如何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更好的保护老建筑,并使其保持可持续状态。
在其中,他介绍了三种典型的数字化新技术:三维激光扫描“实景复制”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与物联网监测技术,以及这些新数字技术在历史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历史建筑的修复、损伤检测、变形监测。并以宋庆龄故居为例,介绍了在建筑运维管理中数字化技术及其中的模块如何对建筑进行布控与监测,从而更好的运用数字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运营。
其次,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沈晓明演讲的题目为“历史、时尚、科技——上海市武康路100弄文物建筑修缮纪实”。
作为完成了大量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和实践的建筑师,沈晓明将数字技术的运用贯穿了整个武康路100弄的修缮过程,从1918年建成,武康路100弄一直作为住宅,直到现代作为酒店进行开放,展现出上海的迷人魅力;在其中,明悦建筑以科技为手段达成了武康路100弄的完美修缮。全程图纸都由bim导出,包括平面图、施工图、细节大样图等,bim让图纸的交接变得更加直观与有效率,充分说明用数字技术来修缮文物的可实施性。
接下来,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发表了题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建筑解读人民城市的内涵的演讲。
建筑作为一个大文化的概念,是一个社会议题,对社会来说,1949年以后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也需要被看到与保护。通过讲述1949-1978,1979-2008,2009-2019,2020-未来这四个时间段里中国政策的变化与交通枢纽的开放,体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核心宗旨。
1949-1978,在建国初期,建设的方针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国家百废待兴、砥砺前行;到1979-2008年,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党中央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系列民用建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新面貌的形成。这一时期,上海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住房、交通、污染等巨大挑战。在2009-2019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交通设施地铁已开通800公里,并开辟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通过对城市的形态变迁与人民城市时代内涵的探讨,用建筑语言表达人民城市,展望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建筑发展,努力为新时期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为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贡献力量。
最后一位发言的嘉宾是复旦大学科学学院教授、类脑研究院副院长林伟,他的演讲题目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中的智慧城市。
他从跨界的角度讨论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如何对智慧城市进行研发产生影响,从人工智能的产生、进化与核心“大数据挖掘”所产生的数据联系到智慧城市、建筑评估。用算法测算出城市的韧性与当下需求。
随着机器学习框架的进步,其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也在不断进化;通过强化学习策略的应用来模拟城市的突发事件并提前做好预防与策略调控。用数字化实现城市美好发展。
在“以人为本,建筑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海松、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副总工谷志旺 、goa大象设计资深合伙人、总建筑师刘纲、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宋照青、等围绕新时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如何满足民生服务的“大文章”,让市民在城市生活工作中有更足的烟火气、更浓的生活味、更强的幸福感,对建筑设计、功能和实现手段进行了探讨。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