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
——上海市建筑学会2020年会暨学术高峰论坛
2020年11月27日, 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实践》和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主办的“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上海市建筑学会2020年学术高峰论坛”在上海万达瑞华酒店举行。作为上海市建筑学会2020年会系列活动的主论坛,本次活动邀请到了诸位两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建筑行业领军人士、各行业代表以及各界专业人士共同参会。
“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三十有余,并且已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而恰巧与这一时期相对应,在改革开放后,包括整个建筑行业在内的我国社会各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期间,城市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直接体现,城市的方方面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当下,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也时刻在进行着变化与更新——而这可以说是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
从时间维度看,城市作为广大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不仅承载了过去的发展印记,同时还要面对当下的发展需要,更要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全部推到重来。正是在各类建设活动,以及广大居民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城市得到了更新和发展——可以说,是城市逐渐适应了社会发展;是广大居民的生活决定了城市的姿态。而城市的韧性正是体现在这点滴的、持续不断的城市变化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城市的韧性就是一座城市最本质特性的体现。
从城市内涵看,城市所承载的内容不论从数量还是类别来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并且仍将继续扩大。城市韧性的体现不仅是其物质承载能力;并且,在人口容纳能力、产业承接能力、风险抵御能力之外,城市的精神、城市文化的包容力也是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对城市的建设,不仅包含了建筑、道路等各类设施的建设,不仅仅包含了城市空间的营造;广大居民的日常活动及其自身的生产创造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精神、城市记忆,也就自然成了城市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韧性城市所不可忽略的部分。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参与各方所展现的精神已然融入到了每一座城市的记忆里,已然成为了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城市被赋予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其原本的物质形态,对城市的建设也早已不仅限于构筑物的规划和营造。城市建设需要我们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为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添砖加瓦,为城市的风貌、为城市的文化、为城市的居民出谋划策,共筑“韧性城市”。
本次高峰论坛由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环节组成。
开幕式由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建筑实践》主编曹嘉明进行论坛开幕陈词并进行主持。在开幕式进行过程中,首先分别由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巡视员黄兴华、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进行致辞。在嘉宾的致辞中,均表示了对上海市建筑学会工作的肯定与支持以及对本次论坛举行的祝贺,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寄托。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建筑实践》主编曹嘉明开幕陈词并主持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致辞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巡视员黄兴华致辞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致辞
嘉宾致辞结束后,则由原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宋春华进行开场主旨演讲。最后由主持人宣布论坛正式开幕。
原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宋春华
而在持续一整天主旨演讲环节中,诸位来自国内外业界、学界的重量级人士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整个演讲环节的主持工作则分别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立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汤朔宁,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ccdi悉地国际董事长单增亮进行。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立东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汤朔宁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ccdi悉地国际董事长单增亮
作为系列活动之一,本次高峰论坛与同期开展的各类活动一道,为各界人士构建了一个专业、高效的交流平台,助力城市的发展、助力社会进步,为实现广大居民的美好生活贡献出一份力量。
开场主旨演讲:
建设韧性城市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
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 宋春华
宋春华以本次疫情所带来的冲击为切入口,结合国内外各类案例,系统、完整地梳理了对建立韧性城市的建议,并指出了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
主旨演讲:
是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时候了
——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程泰宁以全球化、多元文化为背景,强调了建构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建筑求变、创新的哲学和美学支撑,更好地为城市服务、为城市文化服务。
历史建成环境的再生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青
常青结合理论研究及项目实践,提出历史建成环境再生是一个想象与真实、记忆与创意交织的文化重塑过程,需要形成可追溯、有活性、有韧性的城市记忆。
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引领,
提升城市韧性发展水平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朱剑豪
朱剑豪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绿色生态的城市,关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变化和城市的可塑性;应当以绿色发展为引领,通过绿色生态理念,统筹规划和建设管理,建立韧性城市,从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韧性来自哪里?
——从居住模式与密度谈起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阮昕
阮昕从居住模式及密度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筑不仅是一门艺术,城市韧性不仅是技术问题,可持续性也不是仅技术的问题——它包含了文化和伦理的问题,是关于生活与建筑形式、与城市结构默契程度的问题。
韧性城市下的建筑感知初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继良
陈继良以韧性城市的内涵为出发点,阐述了韧性城市的多重维度,并将其与智慧建筑相结合,提出城市需要持续进化,韧性城市是由生命的城市,是能够不断进化的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
——以历史和公众的态度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 宋照青
宋照青结合个人经历及项目实践,将建筑细部、建筑空间、城市空间等与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的历史相结合进行分析,在复杂性与多样性中,探索有生活、有浪漫的未来城市。
城市滨水高密度核心区的
一体化更新与提升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 张俊杰
张俊杰以上海城市滨江区域发展为例,详细展现了该类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式,结合相关研究及项目实践,提出了一条建设韧性城市的可行路径。
shaping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cities: a heatherwick studio approach
heatherwick studio中国区负责人 leo cheung
leo cheung以当今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为着眼点,结合项目实践,提出了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方法与重点,形成可体验、可感受的城市空间。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asscsh[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