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党中央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适应建筑业发展的新需求,满足建筑人的时代新追求,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实践》、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联合主办“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上海市建筑学会2020年学术高峰论坛”。
希望借此契机,搭建一个国际建筑文化交流、产业合作共赢的平台,吸引国际建筑领域人才,促进建筑技术发展,提升中国建筑同仁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一个的舞台。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年初突然发生的疫情,带来了我们对城市和建筑新的思考。今年4月27日国家住建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的通知》,指出了我国在城市建设与建筑风貌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也引发了业界的深刻反思。为切实推动国家新政的落地,并自觉承担本行业应有的职业使命和社会担当,学会决定将“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作为本次年会学术论坛的主题。
宋春华 song chunhua
原建设部副部长
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
论坛上,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宋春华以 “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为题,作开场主旨演讲。
他强调:
* 建设韧性城市,应当具备系统性理念,构建韧性城市的四梁八柱;
* 选择紧凑型总体布局,留下适量冗余空间,以备不时之需;
* 未雨绸缪,确保城市硬件系统更具保障性和应变能力;
* 灵活多变,思考居家办公、弹性工作或可成为常态;
* 关注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提升住宅的综合质量;
*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韧性中的薄弱环节,补齐短板;
* 推广装配化室内装修,减少对居家办工、生活的干扰;
* 权衡住区门禁利弊,弹性管理更具韧性;
坚持生命至上,住宅建筑应该开辟第二生命通道。
演讲正文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奋战,有效遏制一度肆虐的疫魔,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尽管我们对新冠的规律性的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难以预测,但是前一段时期的抗疫经历和防疫事实,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总结。这对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的防疫工作、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习总书记11月12日在浦东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就是“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毫不放松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的健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提到,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特别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要“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建设韧性城市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和任务。韧性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就是物体受外力作用后产生形变以后的恢复能力。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韧性的理念被广泛地引入到相关领域:比如生态的韧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和回归稳定的特性;社会的韧性,是指社区的人群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还有城市的韧性,是指城市在遭受持续性压力或突发性灾害冲击时,应对、恢复、生存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对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关注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理论、政策、制度和体系的建设仍属于初创阶段。这次新冠疫情使我们对韧性的问题更加关注,加之中央又明确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这必将引起社会和业界的高度重视。
下面就我自己对韧性城市的理解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01
以系统性理念,
构建韧性城市的“四梁八柱”
韧性城市能综合应对各种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外来风险有适应、缓冲、反弹的能力,把灾害化解为最小,同时又具有事前预防、响应及时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如果把韧性城市比作一座大厦,这座大厦一定是以框架结构构成其承重体系,当风险来临时,只要四梁八柱还在,大厦就不会塌。
韧性城市的框架不但要面对出现的各种危机,还要对长期不确定的潜在风险有前瞻性的预控。这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顶层决策的科学果断和基层的积极响应,防控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多领域部门协同应对的有序衔接,韧性的特征与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基础设施公用工程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的建立,健康安全与生活保障的底线设置,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的提供,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自觉和提升,和经济社会活动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的预案。我认为这些都是韧性城市必须构建起来的“四梁八柱”。
韧性城市最主要的板块就是居住区,因为这是人群最集中、最密集的城市空间,也是全年龄段人口全天候的聚集地,极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感染与传播。因此,社区建设的质量和环境的宜居性,尤其是高层高密度核心区,是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重点。
02
选择紧凑型总体布局,
留下适量冗余空间,
以备不时之需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中央再次重申,要“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要“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
这就说明城市化,包括开发区,一定要在边界线内进行开发,避免侵占农田、侵占风景区。此外,城市应选择一种紧凑型的集中式的总体布局,使城镇在建成区之外留有适量的冗余空间,也就是城市的战略留白用地,平时作为城市的生态用地和重大项目的后备用地,在遭遇疫情或其他灾害的非常时期,可以作为避难、疏散、隔离、收容、救治用地,以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健康。
03
未雨绸缪,
城市硬件系统要更具保障性和应变能力
城市的硬件系统是城市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韧性城市的物质支撑,其保障作用和应急能力须臾不可或缺。建筑系统除常规的适用性外,应复合应对灾害的功能,尤其是大空间的公共建筑,从抗疫救灾的需要考虑,应该配齐水、电、气等设施接口,在紧急的情况下可迅速转换为收治患者和伤员的“方舱医院”。
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隐蔽工程、网络信息系统、交通及物流系统、避难疏散系统等,都应具有足够的保障能力,并在遭到损害的时候有快速恢复和替代的预案。
04
居家办公、弹性工作或可成为常态
在这次疫情期间,相当一部分单位和工作人员实行居家办公,利用远程办公平台和视频进行交流,避免了交集感染,减少了出行压力,也节省了办公成本,包括一些国际合作交往也在线上进行交流,改变了过去必须通过国际旅行、飘洋过海才能实现面对面交流的固有模式。
即或是在正常的非疫情期间,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办公方式,使用不必临场作业和现场互动的工作岗位,或者辅以定期现场交流的混合办公模式;必须到现场作业的也要尽可能做到严格的功能分区。
此外,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职场和住所相距甚远的理念应该发生转变。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就提出了混合性的布局,将居住空间与办公空间适度混合,在居住空间里面融入一些办公元素,使之既有居住的使用功能,又具备办公功能;如果要分开,两种空间也应尽可能地靠近。
此前,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市政府宣布,市政府直属机构、自治机构、基金会和公共机构将建立永久性远程办公机制。根据规定,市属公务员和公共机构雇员可以在每周5个工作日中选择1—3天实地办公,其余时间在家工作。
圣保罗市政府指出,人民居家办公的趋势不可逆转,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的远程办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保护了高风险员工群体,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汽车的使用量大大减少,水、电、纸张等资源消耗降低,办公成本明显减少,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现在巴西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考虑将远程办公常态化,以节省开支和通勤时间。巴西地理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目前巴西约有830万人进行远程办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部分国家、地区或企业的劳动者已彻底转为远程工作。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后疫情时代我们国家也应考虑将居家办公日常化,除了一些特别的岗位外,雇员没有必要天天去办公室。
05
关注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
提升住宅的综合质量
人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今后可能还会更长,因为居家办公可能会实现日常化。所以住宅的品质对人的心理、生理、行为、安全、健康、效率等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为适应人们对居住水平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普通的住宅还是办公,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的评估标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要满足群众对舒适度、适老化及居家工作等方面更高的需求,在有条件的地区,住宅的基本型的标准可以适当提高。
2)更加关注关乎群众生命健康的卫生防疫性能。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有四个面向,强调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总书记就四个面向作了解释,过去他讲了“三个面向”,在疫情之后特意加上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所以,人民的生命健康在中央领导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
京版《住宅设计规范》公布
当下的住宅其实已经涵盖了很多性能,但是在卫生防疫方面我们给予的重视尚且不够。除对日照、通风、防噪等有所要求外,还应增加对疫病预防感染、阻断传播等方面的要求,在硬件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比如,要设置户式的换气系统,要加空气的消毒系统,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提高卫生防疫的能力,要设置卫浴的独立排气,单户并联同成的排水系统,要完善住区和住宅的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和相应的布品、布件的研发和供应。
06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加强城市韧性中的薄弱环节,
补齐短板
现在的老旧小区韧性非常低,非常脆弱,形象一点讲叫做“双老双弱”——“双老”是指基础设施和建筑老旧,人口老龄化;“双弱”是指抵抗风险能力弱,自救能力弱。因此,老旧小区是韧性脆弱城市空间单元,是韧性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尽快补上短板。
老旧小区现状
全国的老旧小区有160,000个,涉及到42,000,000户,老旧小区特别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不少是水电气路绿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不能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或者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居住安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没有厨房的住宅达9.97%,无管道自来水的为13.35%,无洗澡设施的比例为28.20%,无厕所的为15.63%。综合来看,非成套住宅约占2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是不可能实现韧性发展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正在进行,住宅的设施完善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加快老旧小区的改造进程。
2020年新开工的改造小区达39,000个,涉及居民近7,000,000户;到2022年基本形成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小区的任务。
要建立起新的机制,应加快建立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共担的改造资金机制和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确保今年和今后改造目标的如期完成。
07
推广装配化室内装修,
减少对居家办公、生活的干扰
疫情期间,很多基建受到了冲击,室内装修却发展得如火如荼,一是疫情在家的居民具备充足的时间,另一点则是居家办公对住宅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驻外的新华社记者发来的报道,国外也是如此。但国外很多都是独立式的住宅,我们则是集合住宅,室内装修对邻里造成极大的噪音污染。为将内装干扰降至最低,必须改变传统的现场的人工作业的装修方式,推广装配化的内装方式,大量的部品配件集成化、模块化地在工厂预制,现场只需就位安装。
以日本为例,其厨房装修可以根据主妇的身高设计橱柜高度,模块化的配件完成后,送至住户厨房安装即可。此外,还应尽快消灭毛坯房,以菜单式的装配化模板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日本厨房按主妇身高设计橱柜高度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推进建筑全装修中,提出要“推广装配化装修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提高装修品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08
推广装配化室内装修,
减少对居家办公、生活的干扰
为应对这次疫情,许多小区、大楼等都加强了门禁管理。住建部大院一直设有门禁和围合,但在住建部上面有一栋居住楼,原先是开放的,每个单元直接对外,疫情以来为加强隔离,临时加了很多小的围栏,将整栋楼封住,对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为应对疫情临时加建的围栏与安检处
从防疫的角度,应重新审视禁止住区围合等要求,思考能否建立一种正常和非正常时期都适用、可开可封的弹性管理模式,更符合韧性城市的发展方向。
为应对疫情临时加建的围栏与安检处
09
生命至上,
住宅建筑应该开辟第二生命通道
韧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应对疫情的能力,而且是面对各种灾害适应、缓冲、反弹、恢复的能力。住宅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住宅建筑必须对生命关爱有加,尽可能地呵护生命,减少或排除对生命的威胁,除了对各类疫情严加防控之外,火灾的逃生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们国家每年发生火灾的次数约为40,000起,死亡人数大约2000人,伤残3000—4000人,直接损失10多亿。当前的建筑消防疏散设计仅仅是从门经过逃生楼梯进行逃生,没有其他的逃生自救方式。实际上,除了出户门到楼梯,阳台和窗户也是另一种逃生方式,但国内在这方面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距东京郊区不太远的一个小型住宅团中,中间的小高层是由隈研吾、山本理显、渡边真理等日本大牌建筑师设计完成的,有些窗户上标着小红三角,是救灾时外面的消防员可以砸碎的玻璃(而其他玻璃是砸不碎的钢化玻璃)。阳台下方都有个方洞,放置逃生梯,门上设置了机关,触碰打开就可以看到下一层的方洞,顺着逃生梯可以一层一层下降逃生。每一个单元都设有一个这样的逃生爬梯,以备不时之需。
日本住宅中的逃生爬梯
痛定思痛,必须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保护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任务,要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开发经济适用、切实可行的逃生方案,经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