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评审,继承了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审的原则和精神,力求深入总结近十年的建筑创作成就,培育中国建筑创作的文化自信,引导社会的建筑审美取向。
中国建筑学会于2019年8月正式明确,“建筑创作大奖”为总结十年建筑创作实践的重要奖项,配合国家每十年的国庆大典,按照公元纪年个位数每逢9进行此项大奖评选。同时将“建筑创作大奖”正式列入到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系列之中,使之成为有影响力、权威性的“奖上奖”。
本次“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评选活动,以过去十年间的建筑创作奖得主为基础提名,同时征询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提名项目,组织专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2019年10月21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评审会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召开。经过密集紧张的评审,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领导、院士、大师组成的专业评审委员会在400余项候选作品中最终选出了100项获奖作品。
从获奖作品数据解读
1. 从建筑功能类型来看,在本次100项获奖作品中,有57项为文化建筑,其中许多作品是这十年间大事件的缩影。以上海世博会、抗震救灾重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等重大事件为主题的作品有多项获奖。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剧院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建筑师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作的重要贡献。
此外,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凤凰中心为代表的办公建筑,以首钢改造、上海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城市更新项目,以上海中心、广州塔为代表的超高层建筑等作品,反映了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它们不仅具有时代和地域的标志性,且在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上海中心的双层曲面幕墙结构及节能设计,凤凰中心的数字化设计等方面,都对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2.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是获奖作品最集中的城市,而经济、文化发达的京津冀(21)、长三角(28)及粤港澳大湾区(12)共囊括61个项目,充分表明建筑创作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密切关联。
除上述三大重点城市群外,有9项作品来自陕西,主要分布在西安、延安两地,这与其历史文化底蕴不无关联。而青海、四川在西部省份中格外突出,主要缘于汶川和玉树两次重大自然灾害后的援助建设。中国建筑学会曾组织业内专家为灾区人民设计了一批优秀的公共建筑,有多项作品荣获本次大奖。此外,12个省份各有1项获奖作品,而福建、江西、广西、贵州、西藏、宁夏则遗憾错过大奖。
虽然评奖不可避免地具有偶然性,但获奖作品的地域分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建筑创作具有地域上的高度集中性。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建筑创作有着天然的促进作用,而文化实力则对优秀作品有更加长远和深刻的影响。
3. 从合作情况上来看,100个获奖作品中,有近7成是由国内设计单位独立创作,有2成是国内多家设计单位合作,另有10个项目是由国内、国外设计单位合作完成。可以看到,本土设计单位是建筑创作的主力,在院士、大师和专家的指引下,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同时尝试以国际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一些复杂、重大的地标性项目中,国内、国际合作成为首选,反映出建筑设计行业的开放性和专业性,各方通力合作有助于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建筑作品。
从获奖作品看建筑创作发展趋势
本次获奖的100项作品,不仅具有时代、地域的标志性,而且反应了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趋势:
1. 注重绿色节能与生态保护。几乎全部获奖项目均贯彻了绿色节能的理念,如大空间的交通建筑、注重自然通风采光、合理有效的空间设计、超高层建筑中营造生态环境及有效采光和遮阳、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尽可能地在原有建筑上进行功能置换等等,在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起始就坚持贯彻生态的理念,关注自然采光、通风和遮阳,用主动式绿色设计的技术达到以人为本的健康及舒适性。
2. 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许多获奖项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如绩溪博物馆、康巴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等,建筑设计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尊重,建筑实体也充分融入环境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形式语言与空间可能。
3. 关注乡村建设和发展。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乡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模式——从过去的蚕食农业用地、改变原始的农村生活方式,到尊重原生态、原村落、原村民,科学种植,建设美丽乡村。各地区都出现了示范性的发展和保护模式,学术界为此也展开了热烈讨论。
4. 文化自信与国际化。文化自信在这十年间的建筑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相较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建筑师在重要的公共建筑竞标中屡屡夺标的情况,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已经能与国际建筑师同台竞技,并且获得设计权的机会大大提升。
围绕2009-2019十年间重大事件的建筑项目多数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并且多次斩获国际奖项。老一代中国建筑师,如何镜堂、张锦秋、马国馨、程泰宁、魏敦山、齐康等,高举中国文化的旗帜,以众多优秀作品引领者中国建筑师走向未来。中生代如崔愷、王建国、孟建民、常青、庄惟敏、周恺等,屡获奖项,并在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关注事件中(如雄安新区、汶川及玉树抗震救灾、冬奥会等),用作品解说了历史和未来。同时,一大批新生代应运而生,我国建筑师队伍日益壮大。
此次“十年大奖”评选,既反映出我国建筑创作的繁荣,同时也体现了建筑技术的日益发展。成就的背景是中国建筑师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希望在下一个十年,中国建筑师将更多地站在世界建筑设计的平台,通过作品展示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