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颁奖典礼暨大师设计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何镜堂、崔愷、王建国、孟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广州市市长温国辉,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广州市副市长林道平,全国高校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行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等,共约450人参加活动。
颁奖大会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主持,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向大会致辞,他表示此次大奖评选的结果,反映出在 “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建筑创作的繁荣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师在与国际建筑大师的同台竞技中不断成长,树立起了文化自信,提出了我们本土的建筑创作理论并发扬光大。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建筑师能够站在国际建筑设计的舞台上,发出自信而洪亮的时代强音。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对本次大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这届获奖作品的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之后对获得2009-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的100项作品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并由李兴钢、郭建祥、 张鹏举、钱方、桂学文、倪阳六位建筑设计大师作精彩演讲,并于12月5日至20日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400项建筑创作大奖作品。
颁奖结束后,张锦秋、何镜堂和崔愷院士作为获奖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而又感人至深的讲话。
获奖作品数据解读
1、 从建筑功能类型来看,在本次100项获奖作品中,有57项为文化建筑,其中许多作品是这十年间大事件的缩影。充分显示了中国建筑师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作的重要贡献。
2、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是获奖作品最集中的城市,而经济、文化发达的京津冀(21)、长三角(28)及粤港澳大湾区(12)共囊括61个项目,充分表明建筑创作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密切关联。
虽然评奖不可避免地具有偶然性,但获奖作品的地域分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建筑创作具有地域上的高度集中性。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建筑创作有着天然的促进作用,而文化实力则对优秀作品有更加长远和深刻的影响。
3、 从合作情况上来看,100个获奖作品中,有近7成是由国内设计单位独立创作,有2成是国内多家设计单位合作,另有10个项目是由国内、国外设计单位合作完成。可以看到,本土设计单位是建筑创作的主力,在院士、大师和专家的指引下,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同时尝试以国际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从获奖作品看建筑创作发展趋势
本次获奖的100项作品,不仅具有时代、地域的标志性,而且反应了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趋势:
1、 注重绿色节能与生态保护
几乎全部获奖项目均贯彻了绿色节能的理念,如大空间的交通建筑、注重自然通风采光、合理有效的空间设计、超高层建筑中营造生态环境及有效采光和遮阳、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尽可能地在原有建筑上进行功能置换等等,在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起始就坚持贯彻生态的理念,关注自然采光、通风和遮阳,用主动式绿色设计的技术达到以人为本的健康及舒适性。
2、 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许多获奖项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如绩溪博物馆、康巴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等,建筑设计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尊重,建筑实体也充分融入环境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形式语言与空间可能。
3、 关注乡村建设和发展
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乡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模式——从过去的蚕食农业用地、改变原始的农村生活方式,到尊重原生态、原村落、原村民,科学种植,建设美丽乡村。各地区都出现了示范性的发展和保护模式,学术界为此也展开了热烈讨论。
4、 文化自信与国际化
文化自信在这十年间的建筑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相较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建筑师在重要的公共建筑竞标中屡屡夺标的情况,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已经能与国际建筑师同台竞技,并且获得设计权的机会大大提升。
此次“十年大奖”评选,既反映出我国建筑创作的繁荣,同时也体现了建筑技术的日益发展。成就的背景是中国建筑师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希望在下一个十年,中国建筑师将更多地站在世界建筑设计的平台,通过作品展示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