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7日是上海全境解放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13天的城市外围攻坚战,突入上海苏州河以南市区,上海解放整整历时三天,对于如何接管上海这座大都市,成为人民解放军面临的新的课题,最终明确表示要保护上海这座城市的建筑。
1949年解放之初的上海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后百废待兴,在党和国家以及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地区的城市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关乎民生,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与同期的经济发展相关联,因而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上海如今取得的辉煌发展成就与卓越功绩离不开党和国家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与有序推进的城市建设。
1949年俯瞰上海苏州河两岸
从两万户住宅、工人新村,到高层住宅、花园小区;从相对窄小的地面道路,到有条件地拓宽、直至纵横交错的高架道路;从黄浦江只能摆渡,到数座大桥飞架两岸;从高83.8米国际饭店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高楼,到数百米的超高层大楼林立。还有新建的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医院、学校、商场、办公楼和不断增加线路的地铁等。建筑形态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印迹。
1949年解放之初的上海
如果说,旧上海留下来的历史建筑,许多为外国人所设计的话,所折射出的是殖民文化,那么新建的一大批堪称经典的建筑,则完全由国内建筑师设计师设计或合作设计,所反映出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朝气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上海解放以来,经过几代建筑设计师的努力,已经为上海的发展谱写了一篇篇城市建设的华章。
曹杨新村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形势,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也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开始探索和实践做好民生工作的路径和方法。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中央的领导下,面对困难复杂的局面,仍然不断致力于改善上海市民的生活。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上海市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曹杨新村是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兴建的全市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在1951年4月的上海市人民代表会议上,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提出,市政建设应“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一年后,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宣告成立,开始启动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两万户”工程的建设。
曹杨一村的设计仅花了7个月便应运而生。相比旧市区密集而毫无绿化空间的街坊,曹杨新村的规划和设计非常有进步意义。从高空俯瞰以一村为中心的整个曹杨新村规划布局,极像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商业文化中心集中布置于主要道路交叉处。
1951年9月,曹杨新村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1952年5月竣工。
曹杨新村建成后,上海又开工建设了“二万户”工人新村。在全市的9个区块内共建成了可容纳2万户居民的住房。这些住房也同样被分配给了工人居住,是名副其实的“工人新村”。此后,上海又以这些工人新村为蓝本,建设了数十万户的工人新村和其他住房,尽可能地改善了上海市民的住房问题。
从1951年上海建设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开始,至1958年底,上海市先后在普陀、杨浦、虹口、徐汇、长宁、原闸北等区域开辟了34个住宅建设基地,包括宜川新村,甘泉新村,东安新村等等,建造新住宅达468万余平方米,建成大小新村超过200个,近60万工人及其家属搬进了新村。
番瓜弄住宅小区
番瓜弄住宅小区是1963年上海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棚户改造项目。“番瓜弄”工人新村是市内第一个五层楼的居民新村。新村占地约6公顷,建筑布局采取“南敞北闭”,既保证通风、日照、采光,又能防寒风、防西晒,降低噪声。建筑采取条状、点状、e字形结合。平面布局紧凑、便利,设计既贴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又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效解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
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公园内,是五十年代上海代表性建筑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纪念馆,是一幢具鲁迅故乡绍兴民居风格的建筑,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墓地题词。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
工人文化宫
建于1929年的东方饭店
1950年9月30日,东方饭店成为上海总工会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一一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陈毅市长题书横匾“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30年代和50年代的东方饭店
转变为工人文化宫后设有上海工人运动史料陈列室、工人图书馆以及弈棋室、乒乓室、健身房、小剧场。
60年代上海工人文化宫
2014年上海工人文化宫
1985年,文化宫建立第三产业的经济实体,不断扩大经营。
1991年,大楼底层租借给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从此这里成为上海最热闹的股民聚集地。
1994年2月15日,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现貌地址:上海市西藏中路120号
中苏友好大厦
工程队绘制大门渲染图
开工典礼
▲工人安装红玻璃五角星
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1954年开始建造工程,建成后曾经多次易名,1984年正式定名为上海展览中心。60多年来举办过许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至今仍是上海市重要的会展场所之一。为古俄罗斯风格,大厦坐北朝南,正南为大场,有音乐喷泉。主楼矗立正中,上竖镏金钢塔,与主塔相互辉映,金光灿烂。大厦展厅及附属建筑,层层往后延伸。整个建筑群展出面积达20000平方米以上,外立面装饰与柱廊为欧洲古典主义,充分展现了典型的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人民公园改建
人民公园位于上海的市中心,它曾经是上海最大的公园之一。上海开埠以后,人民公园的位置曾经是外国人所建的跑马厅,1949年5月,上海解放,跑马厅不再跑马了,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里。关于这个场地另做何用,在当时也有争议,最后是陈毅市长一锤定音,决定在这里建造人民的公园。于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把跑马厅的南半部辟为人民广场,北半部改建为人民公园。
1952年人民公园建成,决定用陈毅市长的题字,命名这个公园为人民公园,同年10月1日,人民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上海文化广场
可惜好景不长,1969年12月19日,文化广场在扩建的过程中,被无情的大火吞噬。
大火后的文化广场
重建文化广场
1970年,文化广场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开始重建,并于1976年再次启用。在1976-1992年间,这里曾经创造了多个上海记录:上海最大的荧幕、最多的同时观影人数、最丰富的文艺团队演出阵容等。
重建后的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旧影
如今的文化广场(图源:新华社)
闵行一条街
闵行一条街全长500多米,共规划有13个单体,是上海城市完整成街建设的第一条街道。是“1949-1989年上海十佳建筑”之一。沿街均为4-5层的楼房,建筑立面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同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色彩组合手法,使城市街道空间景观总体上具有简洁明朗和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1953年3月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确定“闵行一号路成街成坊建筑”的规划方案。闵行一条街第一期工程于1959年4月3日破土动工。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上海解放后建成的代表性建筑和珍贵的历史照片,折射出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让我们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建筑场面,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从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解放后上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 激励着一代代建筑学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勤劳的汗水,投身到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来。建筑师、规划师和工程师共同塑造了城市空间和城市建筑,塑造了今天和未来的人类文化遗产,为上海城市化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将上海打造成为城市群、迈向全球卓越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本文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由上海市建筑学会编辑、排版、整理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