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单位 | 华建集团喜获七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会员报道,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登录

会员单位 | 华建集团喜获七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2020.05.28

2020年5月19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隆重召开,一大批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获得了表彰。华建集团地下空间院吴江斌获得本年度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同时,集团喜获1项技术发明奖和5项科技进步奖。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吴江斌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高层建筑高效减震控制关键装置与技术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复杂建筑结构精细分析与整体抗灾性能调控关键技术


垃圾填埋场水气耦合运移机理及屏障阻隔关键技术


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单边悬挂双桥面空间曲线悬索桥关键技术


超高层结构非线性抗震分析与设计新技术应用研究


吴淞口水势河势及河口形态优化利用研究与应用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华建集团地下空间院

吴江斌



吴江斌,1974年7月生,200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从事设计研究工作,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建集团专业副总工程师,华建集团领军人才。2015年获首届上海土木工程科技英才奖、2019年获上海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2018年获全国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

长期致力于建筑基础工程、地下空间工程与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与重点科研上取得创新成果与技术突破。承担世界最大单体展览建筑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地基处理设计等重大工程五十余项。以工程实践为平台进行创新,工程设计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等一等奖11项;创新成果获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等重点攻关项目十余项。形成了深大地下工程抗浮新技术,在埋深34m的国内首座全埋式地下变电站上海500千伏静安(世博)输变电工程等三十余项工程中成功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了超高层建筑桩基础设计分析方法与沉降控制技术,为天津117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等我国软土地区多幢高度600米级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参编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国家和上海市标准十余项,为企业及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上海500千伏静安(世博)地下变电站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华建集团华东总院

高层建筑高效减震控制关键装置与技术


第三完成单位


本项目形成高层建筑“减震装置→消能体系→软件集成”高效减震成套新技术,主要包括1. 墙式阻尼减震装置及成套高效控制技术:研发出高效减震黏滞阻尼墙和组合材料阻尼墙,研究了材料非线性特征及阻尼墙减震机理,提出了非线性模型并建立了减震控制理论及优化设计方法。2. 消能减震伸臂桁架体系及优化控制技术:研发了变刚度消能减震伸臂桁架新体系,建立了优化布置理论并提出了高效减震控制设计方法。3. 高层建筑减震分析图模互转软件:研发出集成高层建筑减震模块的非线性分析软件nosacad,直接基于autocad建立分析模型,并实现与10个国际国内通用分析软件的快速互转。项目成果经鉴定和查新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13个城市24幢高层建筑中成功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世茂国际广场改建项目

世博会博物馆

乌鲁木齐绿地中心


世博中心



华建集团华东总院

复杂建筑结构精细分析与

整体抗灾性能调控关键技术


第三完成单位




本项目联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进行。项目组聚焦我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重大需求,在保证复杂建筑结构服役安全的材料本构关系、结构精细分析方法和整体抗灾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主要技术创新内容包括:(1)材料本构模型创新,建立了混凝土弹塑性随机损伤物理模型,系统发展了钢筋混凝土复合材料弹塑性损伤理论,并形成了高效数值实现技术。(2)结构分析方法创新,建立了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动力灾变模拟分析技术和平台,实现了复杂建筑结构从材料损伤到构件失效、再到部分或整体结构倒塌全过程的分析,为大型复杂建筑结构精细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3)结构性能调控创新,基于结构整体可靠性的抗灾优化设计和性能调控技术,实现了复杂结构多目标性能以及主体结构—附属装置共同作用的一体化优化设计和整体性能调控。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武汉中心、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等一批代表性工程的抗灾优化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天津周大福



武汉中心



华建集团申元岩土工程公司

垃圾填埋场水气耦合运移机理及

屏障阻隔关键技术


第七完成单位



本项目联合同济大学、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上海大学、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城市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和上海广联环境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针对我国高厨余、高含水量垃圾,开展了十余年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采用大型室内试验、现场测试、解析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形成了一套垃圾填埋场水气主动调控及屏障阻隔关键技术,包括垃圾土生化与物理力学特性及测试技术、填埋场内水气导排系统设计方法及主动调控技术、填埋场腾发封顶系统防渗机理及甲烷减排技术,以及填埋场防污屏障阻隔机理及服役性能评价,解决了填埋场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难题,为我国环境友好型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与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项目授权和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21项,发表国内外论文共117篇,被sci收录59篇,出版专著3部,主/参编行业和地方标准2部。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上海老港、无锡桃花山和西安江村沟等多个填埋场工程,近三年新增产值近3.7亿元,新增利润近1.5亿元,节约资金约4.2亿元。随着我国垃圾填埋场项目的广泛建设和污染防控要求的提高,该项目成套技术的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空间分布和填埋气竖井导排设计方法

老港综合填埋场数字化管理软件v1.0



技术应用案例: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工程(上)、

无锡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工程(下)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华建集团都市总院

华建集团市政交通院

单边悬挂双桥面空间曲线悬索桥关键技术


第一完成单位





本项目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上海申迪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阿法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毗邻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的心愿湖公园内建造的两座单边悬挂双桥面弧形悬索人行桥,内侧3宽副桥玻璃桥面悬挂于外侧6m宽主桥钢桥面,仅通过中央踏步连接,最大宽度达11.5m,是一种柔性索缆支撑的复杂空间结构体系,也是结构和景观的有机统一。该桥型是国际上全新独创的结构体系,在单边悬挂弧形悬索桥中,这两座桥在世界同类型桥中最宽,而双层桥面的结构形式则是世界首次建造。

在建造过程中,面临结构体系、人致振动、构造、制造安装等系列技术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了新体系在结构构造、人行舒适性、安装架设等的难题,形成了复杂空间悬索桥新体系的设计、制造、安装、振动控制成套技术。在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实现了单边悬挂的渐变分离式双层桥面曲线悬索桥结构体系,突破现行设计规范实现大跨度柔性结构的人行舒适性要求,研制成功室外自防滑桥面玻璃,首次应用了高耐久性的z字钢丝自封闭锆钒祼索缆索,基于bim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空间吊索索夹定位安装、水平和竖直初始偏位的水平拉索安装,以及多点同步落架技术和实时监控技术的研发。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首次在国内成功建成了单边悬挂空间曲线悬索桥,并突破了国外现有类似案例的单层曲线桥面形式,首创了双层桥面的单边悬挂悬索桥。作为国内首创世界第一的特殊桥梁结构,以其轻盈巧妙的结构形式,弧形曲线的建筑造型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星愿湖相融合,体现了建筑力学的结构美与环境融合的自然美。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发明专利受理1项;出版著作1本,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由二位院士组成的专家评审鉴定委员会鉴定与水平检索结论表明:项目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填补了国内该桥型的空白,打破了该桥型由国外专业设计与施工承包商垄断的局面,同时在迪士尼项目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中方的技术实力,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作为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基础设施,二座桥梁于2016年投入使用后,随着每年上千万游客进入迪士尼园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游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技术应用案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心愿湖公园单边悬挂双桥面弧形悬索人行桥




华建集团科创中心

华建集团上海院

超高层结构非线性抗震分析与

设计新技术应用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本项目针对超高层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的一系列新技术开展了专项化研究,在超高层建筑的精细化抗震分析与设计技术方面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包括:①突破5项超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新技术:基于多重非线性的精细化材料本构模型、超高层建筑动力弹塑性分析成套技术、超高层建筑连续倒塌仿真模拟技术、超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化评估系统、“伪弹塑性”分析技术等。②开创5项复杂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新理论及技术:地震作用下超高层建筑结构刚度退化和附加阻尼的定量关系理论,复杂超高层地震内力动态分配机理及参数控制理论,适用于复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双重防线精确抗震设计技术、多塔连体结构的精细化设计技术、基于复杂超高层体系满足抗震性能和经济性的优化技术等。③提出4种新型超高层结构体系成套设计方法:薄钢板剪力墙核心筒体系、组合式核心筒结构体系、伸臂消能减震体系、带陡斜撑的框架-核心筒组合结构体系。④研发4种新型抗震构件: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联肢型钢板组合剪力墙、多腔体钢板巨型src柱、新型钢板阻尼墙。⑤发明6种新型节点连接方式,并分别获得发明专利和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课题成果创新性得到国家科技查新中心认定:项目综合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究过程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1本,编写标准3项。研究成果已完成规模化、集成化的工程应用转化,完成重大超高层工程设计与咨询100余项,如天津117、天津周大福中心、武汉中心、苏州中南中心、合肥宝能中心、深圳保安文体中心等,项目服务总经济规模超过1000亿元,为推动超高层建筑设计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津周大福中心

苏州中南中心

合肥宝能中心


华建集团水利院

吴淞口水势河势及河口形态优化利用研究与应用


第一完成单位



本项目为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旨在探讨优化吴淞口河口形态,使之服务黄浦江河口建闸这一世纪工程。本项目联合了上海市水文总站、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和上海海事大学等单位进行。项目运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船舶仿真模型等先进手段,开展了水文测验、弯道环流、河势演变、河口形态优化、船舶通航等多方面研究,取得了11篇科技论文、1项发明专利,一本40万字译著的成果。相关创新点包括:(1)针对吴淞口受往复式潮汐作用的非恒定弯道环流,创新提出“涡度”量,解决非恒定弯道环流强度描述的技术难题;并结合吴淞口高精度三维水沙模型,揭示环流强度时空分布特征。(2)项目建立了小尺度黄浦江与大尺度南港结合的1:400超大物理模型,探索出2.67的综合变率,解决超大物理模型中黄浦江小变率与南港大变率统一的技术难题。(3)建立吴淞口船舶通航仿真模型,模拟三种代表船型进出吴淞口的航行轨迹,提出了吴淞口通航孔宽度不小于238m的限制条件。(4)运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船舶仿真模型的手段,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各方案优劣性,提出最佳优化方向以及吴淞口断面总宽度不宜小于360m、底高程不高于-12.0m的优化利用控制性尺度;首次确立吴淞口导堤不宜作为黄浦江挡潮闸闸址。研究提出的吴淞口导堤区域不适合建挡潮闸结论被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及行业主管部门采纳,有力支撑了吴淞口战略要地开放利用与保护的功能定位。



关于上海市建筑学会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凯发娱乐官网的友情链接
联系凯发登录
  •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 邮编:200002

  • phone: 021-62716650

  • 传真:021-62716656

  • 网址:http://www.assc.org.cn/

  •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code.jpg

关注微信公众号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

  • 凯发登录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