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溯本清源
日清设计,2001年成立于上海,始终秉承“删繁就简,溯本清源”的建筑哲学,立足本土,并以创造一流建筑为目标。
日清设计所在地:耀江国际广场 © 日清设计
从设计上看,日清设计是以建筑学专业为主导的专业设计事务所。类比国外大规模、综合性设计公司较少,单专业的设计公司可能是一种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建筑设计的水平。
日清设计将公司分成18个事业部,由事业部项目负责人直接承接业务、负责服务。公司力求站稳脚跟、做好设计,坚定地走专业设计道路,做好从设计、施工跟进到品牌方服务的完整体系。目前,日清设计已经走入澳洲等国际市场,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迈进。
日清设计接待区 © 日清设计
凯发登录的文化理念是驱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日清设计就创造了两种文化环境:工作中的学术氛围和工作之余的艺术生活。
日清设计注重项目设计案例的学术成果转化,包括专利、标准化研究、学术发表等方面。这样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培养真正具有匠人本质、文人内核的行业精英。
办公环境内景 © 日清设计
02
日清案例
松江区叶榭镇东石-兴达村迁移归并
为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上海市政府通过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让更多农民共享城镇化地区和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节地率30%以上的乡村必然是高密度的集中建设,这对传统的水乡风貌特色、舒适的乡村居住体验以及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会发起了一个挑战。
项目鸟瞰 © 日清设计
日清设计试图延续水-田-村的肌理,将水乡风貌和生活习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被村庄限定下的农田和水渠,自然而然地成为乡土景观,而不必浪费建设用地来做城市化的景观。同时,中央围合的大农田景观和公共建筑可以承载本地的非遗项目和活动。
将散布在各个组团内的村委会、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引入了产业项目,均作了复合功能的考虑,带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最大可能地保留水乡肌理 © 日清设计
出于复合功能考虑,项目中还引入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 © 日清设计
03
寄语未来
宋 照青 日清设计 创始人、总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级工程师 |
作为日清设计的创始人兼总建筑师,宋照青深耕建筑行业二十余年,主持设计了西安秦二世陵遗址公园、日清老楼(卜石艺术馆)、西安芙蓉新天地、西安芷阳广场城市综合体、上海中星美华村、珠海万山静云山庄、旭辉集团总部大楼、苏州万科大家、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书吧等项目。
在上海市建筑学会2020学术高峰论坛“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中,宋照青受邀出席。基于此,我们对他进行了一次简要采访。
q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也处于飞快的城市化进程之中。您对于当下中国的城市有什么看法?您眼中城市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城市的软件管理相对健全,城市更新的速度较快。但由于城市化建设,尤其是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也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千城一面”愈发严重,地方文化角色以及地域角色缺失。此外,以汽车道路为主要输送道路的模式使城市地方步行体系、生态体系和环境体系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由于运营的不善,以出售型物业占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城市地方特色逐渐消亡。
q
能否从您的角度,和我们谈一谈韧性城市之“韧”?在您眼中韧性城市应当具备怎样的品格?
韧性城市与环境保护、文化振兴及城市运营三个方面息息相关。
首先,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应当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尽量提高城市的集约化及效率。其次,城市文化需要得以保留和复兴,在刺激当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关怀。另外,我们需要鼓励步行系统和体验式商业系统的存在,鼓励在文化氛围中与自然的亲近。
q
对您来说,“修复”与“重建”有何不同?哪一种方式能更好地体现城市的韧性?
修复与改造对于韧性城市建设的作用,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在日本传统建筑中,修复体现在对原有损坏构件的替换,但本质上是对文化依据的追寻,需要尊重历史风貌、尊重文化传承。而重建有时会在草率的过程中进行,根据开发的假想目标快速复制。这样的复制缺乏实体底蕴和背景考据。
所以,重建可能是建造一座“假古董”;而修复则是基于历史事件和文脉,只是将不得不修复的构件加以替换,甚至只是在同一区域内转移方向或移动位置。
q
您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未来又想要做什么?
我现在主要在研究城市历史的马赛克拼贴,并探索高密度、高容积率前提下,城市文脉得以保护、保留的更新方式。
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图像语言的展示,在同一城市环境中,以不同时期历史风貌的展示,能为城市定义不同的城市图像。这是基于共存共生的研究,能够让人更好地考据城市发展的历史,同时让新老元素和谐共存。
未来我也希望探索城市管理部门如何在控制容量、交通等一系列方面与生态、环保、历史文化传承及城市运营相联系。
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他寄语:“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艺术,
而艺术的复兴
必然带动整个建筑行业
以及城市的更新、改造。
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7月,是经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独立法人社团,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成员,也是上海市建筑界最专业、最权威的科技学术团体之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新汇丰大楼4楼
邮编:200002
phone: 021-62716650
传真:021-62716656
网址:http://www.assc.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凯发娱乐官网 copyright 2018-2020 assc.org.cn | 上海市建筑学会凯发娱乐官网的版权所有 | 联系凯发登录 |